资费挺重要

现在3G的声响很大,周围朋友开始有像当年web 2.0概念刚刚出来时那种蠢蠢欲动的感觉。我倒觉得这只是一种假象,真正的3G,还远没有到来。

那天一个朋友给我看Mixi的用户增长图,从2006年开始,手机用户从几个百分点,到现在占Mixi用户的2/3左右,而互联网用户只有1/3,以此说明手机对于未来战略的重要性。

不过,我的分析是,MIXI手机版以及日本3G的发展,绝不仅仅3G设备的普及就会促成,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就是KDD开始推行包月制。包月+3G设备的普及两件事情,才促使3G在日本的普及。在中国,简单的说,我在等待中国移动,联通或者电信的廉价的3G包月套餐。

说到包月,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

几年前,曾经广东等几个省的WAP网站特别火,就是因为只有这几个省有WAP的5元钱(记不准具体数字了)的套餐。

在上海的拨号上网也是个例子。90年代末,上因特网(那个时候的名字)还按分钟计费的时候,有一种用户名叫vip,密码是8888的拨号上网,只收电话费,不收上网费,虽然免费,但是只能访问中国电信机房里的有限的几个网站。其一叫上海热线,其一叫pchome,其一是宽带山,其一叫吸铁石。。。结果这些当时都在上海热线下面的子频道直到现在还在上海占据着不小的份额。

所以,可以接入互联网,不一定上网就会火,还需要按月付费而不是按照分钟付费的资费计划;也不是有了3G手机,手机互联网就火了,资费对于用户的重要性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资费贵和便宜当然重要,是按分钟,按流量计费,还是包月,也同样重要。

城市的细语

任何城市都在对其中的每个人细语。[1]

在你生活在一个城市里面,它总通过各种不经意的途径告诉你些东西。城市说话的方式不是有意的,而是不经意间的。不是用印在明信片上的那些景点,而是在餐厅里邻桌飘进耳朵里的谈话,或者不经意看到的墙上一行小字,或者仅仅是暮色中看到的一个没有拉上窗帘的房间。。。这些不是你去主动发现的,而是你躲也躲不开的。

Paul Graham认为纽约在告诉你,你需要更有钱;硅谷告诉你的,是你需要做点新的东西 [2];而波士顿的剑桥区域,则告诉你,你需要更加有智慧。那么,上海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们不会因为周围的环境告诉我们做什么而去做什么,却很容易因为周围的环境而不做什么。最坚强的人,可以义无反顾的在非议中坚持自己的想法,却难以忍受别人的漠不关心。

爱和恨是其实是一种很类似的感情(都是爱),它们的反义词是漠然。在纽约,你可以和人辩论,到底有钱有什么好处和坏处,而到了时尚之都,T型台旁边的人会迷茫的看着你:有没有钱有什么关系吗?这就像在现在的上海,如果你坚持认为在纽约现代艺术馆看到的莫奈的睡莲真的很好,不会有人同意,更不会有人不同意,得到的仅仅是漠然:“你说什么呢?”

重要的不是周围的人和你持相同的观点,重要的是,他们对于你关心的事情有同样的关心。

上海在我耳边细语什么呢?你的城市又在你的耳边细语些什么呢?

[1] 本文受Paul GrahamCities and Ambition启发。原文说“In a hundred subtle ways, the city sends you a message”,而小玻在一篇blog里,写了这样一句话“每个城市都会向城市中的个体呢喃细语”。我觉得呢喃细语倒是准确的表达了Paul的想法。

[2] Paul Graham认为硅谷的细语是“更加强大”,我倒认为,硅谷在意的,更多的是新的东西。

小宝和妈妈的对话

妈妈:想妈妈了没有?
小宝:有-----
妈妈:想了几次?
小宝:五-----(同时五个手指伸得直直的,放在妈妈眼前)
妈妈:哪里想了?
小宝:心-----(然后两只手食指和拇指比划出一个心的形状)

妈妈:喜欢吗?
小宝:欢-----(只会说一个字)
妈妈:听话吗?
小宝:话-----

妈妈:晚上想吃什么?
小宝:红-----(就是西红柿的意思)
妈妈:还想吃什么?
小宝:肉肉!肉肉!(同时嘴巴撅成小猪的样子)

妈妈:这是什么?
小宝:嘎-----(小鸭子)
妈妈:哪个呢?
小宝:牛牛
妈妈:这个呢?
小宝:虎-----
妈妈:那个呢?
小宝:啊呜(小狮子)
妈妈:这个大眼睛的呢?
小宝:呱-----(青蛙)

还有一次,妈妈带着小宝数数。
妈妈数一个,小宝就在后面跟着数。
妈妈:九
小宝:九-----
妈妈:十
小宝:十-----
妈妈:十一(妈妈忘记小宝还不会说十一)
小宝:啊!@#@#@ (惨叫一声,倒在妈妈怀里)

一个混血儿,名字叫上海

我2006年写过《六年爱上不正常的上海》。当时只有一种感觉,就是上海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至于为什么不一样,却说不上来。最近读到陈丹燕的一些小说,发现混血儿或许是解释这个城市的不同最好的词汇。

从文化上说,上海是一个西方和中国的混血儿。她有一个中国的母亲,和一个来自西方的父亲。就像所有的混血儿一样,上海充满着对于自身身份的焦虑和迷茫,甚至有痛苦和挣扎。这种混杂着自卑和自傲的说不清的感情,主导者一个世纪以来上海和其他中国人不能不说紧张的关系。这就像一个中日混血儿所面临的困境,既没有办法同意“日本人都是畜生”的过激言论,也无法同意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类似的贬低。这就是上海这座混血城市面临一摸一样的尴尬。

在西方人的眼里,上海显然是一个中国的城市;而在中国人眼里,上海明显露出西方的影子。上海绝不仅仅是西化的城市,西方文化,是在这个城市的血液里面流动的,是在骨子里的。不幸的是,这个混血儿的身份,又和一段耻辱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触目惊心,让人不忍去细细追究。

所以上海永远没有办法像北京或者广州那样从容。北京也有被八国联军洗劫的历史,广州曾经是通商口岸,但那都是在一个城市的性格已经形成以后,就像一个大姑娘受了一些欺负,在这些事情都过去以后,还可以骄傲的宣称自己仍是大家闺秀。你看,从元代就矗立在那里的建筑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北京的身份,而一段不愉快的记忆,并没有让这个城市改变太多。

上海就有所不同。上海本身,就是那一段历史产生的一个身世不是那么清白的混血儿。除去老城厢,除去松江,浦东这些恰恰被上海人认为不是上海的“调调”的地方,上海的第一块砖头,就是西方人和中国人一起砌上的;上海从诞生的那一天,就是混在一起的。如果把洋人的东西从上海的记忆里面抹去,上海,就不剩下什么记忆了。

别说上海人,就连我这个花了六年的时间才爱上她的人,也对上海的那种特有的情调感到着迷。我迷恋于上海的老洋房。那些有着细碎的小格格木头地板房间,雕着细碎花纹的楼梯,那种30年代木门上纯铜的把手,甚至那种实在不清楚是梅雨季节的霉味,还是老式家具上带有的古老的味道,都让人有种异常亲近的感觉。我惊讶于自己会痴迷于走在武康路的梧桐树荫下,还会兴趣盎然的考证,这条路的原名叫做福开森路,一个英国人的名字。。。这种亲近的感觉,却又不是那么好轻易说出口的,因为这幢房子,这一条路,毕竟不是在城隍庙,而是在曾经的法租界里面,由法国人留下来的。这是一种很纠结,很难以言表的感觉。

不可否认,上海人喜欢租界时候留下的那些建筑。以外滩为例,上海人是那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大楼的忠实的守护者,一个世纪过去了,从来没有想过去改动。当最近上海人准备做些什么的时候,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把外滩源地带的一幢建国后建造的友谊商店拆除,而在原址恢复了最早英国领事馆的大草坪。这事当然会在全国任何其他的地方被看做是那段屈辱的历史的复辟,而在上海,却是这个城市寻找自己的文化脉络的开端。前一段时间,外白渡桥因大修而要暂时离别它过去一百年在的住所,送行人群打着雨伞,挤满了苏州河的两岸。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什么上海人对于那座英国怡和洋行兴建的外白渡桥的亲近感和归属感远远大于后来自己建的友谊商店呢?

不同于英国之于香港,法国之于西贡,和上海对应的,不是某一个国家,而是整个西方世界。上海的建筑多是法国的痕迹,市政更像英国,音乐多是美国的,而这里无论标榜是法国餐厅,德国餐厅,还是其他什么西餐厅,首先送上来的,常常是俄罗斯的罗宋汤。。。在上海的记忆里,有日本人的故事,也有犹太人的故事。上海这个充满着嘈杂和活力,冲突和融合的城市,就像一条鱼一样,一旦有任何机会,一定会不顾一切的游回大海去的,即使半个世纪的压抑也并没有磨平她的这种本能。

顺便说一句,前不久带着这些思考,去厦门的鼓浪屿,恍然发觉,鼓浪屿是另外一个和上海很像的混血儿。上海人,我相信一定是喜欢鼓浪屿的,因为那里的那种中西方合璧的建筑,情调,和感觉,就是一个上海。鼓浪屿上面的咖啡厅,和上海神似。

好了。写到这里,该停笔了。我知道任何触及上海的身份的讨论都是敏感的,它不但触动了上海人脆弱的神经,也触动了其他中国人愤怒的神经。我知道我错了,我知道这个话题必定会引发一场鄙视与反鄙视,歧视与反歧视的论战了。但无论怎样,我想我们应该用包容的胸怀,去包容和欣赏上海这个混血儿。只有我们能够正视一段历史,并且轻松的谈及它的时候,我们才真的走出了一个阴影,开始变得自信,可以轻装走向未来了。

百姓网研发部门诚聘大二、大三实习生

转自:http://shanghai.baixing.com/jisuanji/a33228056.html晓良博客

1. 百姓网是做什么的?
百姓网(http://www.baixing.com)是互联网巨头EBAY旗下的个人生活信息网站,是个人房源、个人闲置物品转让、拼车、技能交换、物品交换、招工等各类生活信息的集散地。百姓网的研发人员一半以上都是从实习生开始,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成为现在的技术骨干,整个团队年轻而充满激情,卓越而互相帮助,而我们现在又开始敞开臂膀,欢迎有志于在互联网开发方向发展的同学们加入我们。

2. 百姓网能够提供什么?
a. 学习的机会:技术上的,最主要的是做事方式上的。
b. 培训:为期一周的与互联网开发相关的所有的基础,但是你需要通过考验。
c. 足够的工作量和压力:考试最高分是100分,工作没有最高分,只有更高分。
d. 80元/天的报酬。

3. 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a) PHP开发
b) 系统测试
c) 前端页面编写
d) 文档编写
e) 数据库和操作系统管理
f) 内部系统开发
g) ….
技术都是相通的,在你没有成为专家之前,我们的建议就是都做一下

4.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生?
a) 聪明(注:我们不以学习成绩来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
b) 有好奇心,能提问题,能解决问题。
c) 乐观,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遇到困难要越挫越勇。
d) 有过一些开发经验,有作品更好。
e) 当然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周至少有三天的时间可以实习。

如果您对这个实习职位感兴趣,请把中文简历及作品(如有的话)发到:panxiaoliang [at] baixing.com,由于我们要对所有应聘人员进行集中测试,所以可能会晚些通知到您,请您谅解。

环境是最忠实的执行者

把水龙头稍微开松一点点,让水可以每一分钟滴一滴,放一个桶在下面,然后忘记这件事情(不用我提醒,你一定会忘的)。等你再过来看的时候,或许桶早已经满了。有趣的是,这个实验成功的前提是,你一定要忘记你做了这件事情,只要你还惦记着,桶里面的水就不会太多。

企业文化的事情也是一样。真的有用举措,一定要做一些像滴水这样的事情,在你忘记了它的存在的时候,它还依然忠实的执行它的职责。

所以说,仅仅落在书面上的规章制度是没有用的,开大会是收效甚微的。这些变革,无论当时多轰轰烈烈,要不了一个月,就在时间的冲刷下消散的无影无踪。

而像海报这样的东西不一样。贴上去的时候不见得有人注意到了;贴了三个月,你会发现真的会有作用,因为它们是每天都在对它们周围的人有些影响,而这三个月里面,可能你的注意力早已经转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也必然忘记了什么时候把他们挂上去了,而它,就在你忘记的时候,在帮你提醒着自己和周围的人。

改变人的行为的最好办法是通过改变环境。因为环境是最忠实的执行者,你做了改变,它就一直在那里;你已经忘记了,它不会忘记。

这是一些从我们的办公室布置中获取的一些点滴灵感。对此列表,Eric同学亦有重要贡献,

  • 如果沟通不足的话,多放些沙发;
  • 如果一个地方特别容易滋生闲谈,去掉那里的椅子,或者放几盆植物。
  • 如果开会容易超时,要放一个大挂钟,
  • 可以写字的玻璃墙旁边,一定要放写字笔;
  • 同一个团队一定要坐在没有个隔板的大cubicle里面,无论多挤,
  • 不同的团队之间,要加上隔板保护团队不受干扰;
  • 办公室只留一个进出口,让团队的成员要有机会通过一个走廊,以便增加大家打照面的机会,
  • 饮水机边上一定要有沙发;
  • 如果一件事情足够重要,印在T恤衫上面分发给团队;
  • 没有什么比免费的水果更能把大家围拢在一起;
  • 技术团队要有一面墙画系统架构图,拓扑图,甚至核心代码 – 除非把大家在做的东西形象的展示出来,否则千万不要以为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

大家还有什么有趣的发现,或者推荐什么书吗?欢迎留言。

细节还是细节

人真笨。

不知道从多小的时候就听说过,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还是细节。

结果,总要自己做了很多年以后才稍微比以前更知道一点细节的重要。同时还顺便验证了另外一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遇比我年轻的创业者和我谈专注,和我谈细节,我也不确定他是不是真的懂了,是不是和我几年前自认为懂了一样。

专注,细节,还有类似的教诲,知道和真知道差别不止一点两点。

后注:我还没有升级到Windows 7,不过几乎装了的朋友都向我推荐。我问,哪里好?常见答案是:就是好。我问,和前一个版本有哪些不一样,得到的回答居然是:真的和XP一模一样,但是就是快就是爽。我不得要领,只好凑到微软的老同事的饭局上一问其详,才发现,7就是在细节上面做了修饰。我坚决认为这是正确的路。比起新功能和更加顺手,更快,更稳定的老功能,用户常喜欢后者。比如我,MovableType 4.x的千好万好,抵不过它去掉了Ctrl+Shift+A就可以加链接的一个好。

后注二:背诵pi一次,以纪念刚刚有人发起的三月十四号,π日。3.14159265358 979323846264338 3279502884197169399375105 820974944592307816 4062862089986280

小宝和水

王逸凡小朋友不喜欢说话,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但喜欢水。各种各样的水,杯子里的,盆里的,湖里的,马桶里的。。。

因为担心他把水撒得家里到处都是,或者倒在自己身上,他对于水的渴望总是不能满足。

小家伙例行的祈水行动就是拿一个空杯在家里到处找人施舍点水,哪怕一点点,他都满足的探着脑袋到杯子口看半天。

如果不给,就拉人隔着玻璃看饮水机,用手指,嘴里“嗯。。。嗯。。。”

如果依然不给,就搬凳子往金鱼缸上爬,希望从金鱼身边抢些水出来。

如果依然不能得逞,拔腿就往厕所走,马桶里面通常还是有水的。不过八成还是不能如愿以偿,在半路被连哄带骗强拉硬拽的拖回客厅。

于是就出现上星期的一幕。小家伙郁闷的拿着空杯子走来走去,忽然自己一个人跑到一个角落里,蹲下。在大家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小家伙居然自己尿了一点到杯子里。。。

嗨。可怜的小宝!夏天赶紧来,我们带你去痛痛快快的玩水去。

P.S. 小宝这两天现在懂事一些了,我们告诉他玩水会生病,水里面有小虫子。前几天,小家伙在小区里路过一桶水旁边,走不动了,竟然足足看着水桶长达40分钟,想必内心无比挣扎:“玩水?虫子?虫子?水?。。。”。

左手边六分水的玻璃杯

缘起

有本关于风水的书提及,在办公桌的左手位,放一玻璃杯,一直保持6分水,大吉!

解释是这样的:左青龙,右白虎。青龙喜水,左手位放一杯水,青龙随时有水喝,主人的生活就会比较调和。

我心想:“见过不靠谱的,没见过这么不靠谱的。”然后把书扔了了事。

实验

不久前,我整理完桌面,在琢磨玻璃杯子应该放在哪里的时候,想起这句话,决定不妨试一下,把杯子放在左手边,并且盛了六分满的水。同时暗笑自己迂腐,居然这等玄学也信。

过了两天,我就意识到,自己喝水的次数明显增加。每当我有意识的注意到杯子的时候,杯子却总是空的。什么时候喝的?不记得了。于是赶紧盛好水,再忙自己的事情,当再看杯子的时候,水不知不觉的已经喝到肚子里去了,于是又加到六分。。。一天下来,我居然平均能喝八到十杯水。

我之后试了一下,放在右手边,大约4杯左右;放在身后,经常一天不喝水。

道理

万事皆有其理,不过不是原来他们说的那个道理。我就努力的想这其中的道理。

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左手边呢?我猜测,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用右手写字,做事情,用鼠标。水杯放在左手边让我们可以在不停下手里的事情的情况下,甚至在不中断思路的情况下喝水。

为什么是玻璃杯呢?我猜测,这是容易让人看到水,从而提醒人喝水。

为什么一定要六分满呢?超过六分满的水一定会比剩一个杯底更容易让人产生喝水的冲动。

以上都是我的臆测,没有经过实验,所以仅仅是猜测。

不过,科学和经验的差别在于,科学在于不断的假设,论证,推翻或者证明中前行。

Brian Wansink就是一个这样的科学家。他写了一本有趣的书,Mindless Eating(《无意识的进食》)。他用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我们的行动是多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他举了写有趣的例子:如果你的勺子比较大,比较容易吃得多;如果把饼干盒子挪开桌子2米远,就会少吃一半左右的零食;如果一边吃鸡,一边有人把鸡骨头拿掉,就比不这么做容易吃更多;如果碗里的汤一直保持在一半以上,人容易吃得更多;如果吃饭的人比较多,人也容易吃得更多。。。

其实这个说法和风水的说法异曲同工,不过一个是经过经验,一个是经过实验,得到类似的道理。

风水 = 方便 + 时间

所以我开始相信某些风水的说法,虽然它经常被包装,被神秘化,被曲解,但有其事八成是有其理的。

风水研究的事情,从来不是可为还是不可为的区别,都是方便不方便的区别,就像挪一个屏风,摆弄一下花草,换一个床的位置等等。而方便和不方便,导致了每天哪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差别,但是因为这个区别是在我们的家里,办公室里,我们每天都被这样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天,两天,甚至几个月或许都不会有什么看得到的区别,但是一年,两年呢?比如我相信,如果我们天多喝一杯水,一年以后,身体还是应该有些变化的。

风水之所以听起来那么玄虚,或许就是因为它产生的变化,是如此之微小,仅仅是一个更加方便一点点的区别;但是我们常常忘了,这一点点的变化,经过足够长时间的积累,就足以产生巨大的改变。

能把一个小改动和长时间的积累联系在一起,看出其因果关系,的确需要几百年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旅行的艺术》是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