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的和他们告诉我的

我以为

在我们的虽有观点前,加上“我以为”,或者“我曾经以为”是件挺有趣的事。

奥巴马说

“我们可以改变”

而加上

“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改变”

把意思就拧巴了。朋友说:

“我能坚持写blog”

“我以为我能坚持写blog”

有趣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后者和事实更加接近。

我们经常把我们相信的东西和事实划等号,把两者互用,其实不然。加上三个字“我以为”,能不断提醒我们两者的区别,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草率的把两个混用。

他们告诉你的?

几年前,好朋友Clair要去法国的一家核工厂工作。我们很为她的健康担心。她安慰我们说:

没事的,那里一年的辐射水平连一次正常的X光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有人充满怜悯的问道:

这是他们告诉你的?

Clair一滴汗,想了半天,只得承认:

恩。是他们告诉我的

后来聊了些其他的东西,她又说道:

不过那里的平均寿命真的比其他地方还高很多

这次几乎所有的人都充满怜悯的问:

这又是他们告诉你的?

Clair又一滴汗。。。

我并不是有任何证据证明别人告诉Clair的不对,这个故事本身仅仅是可以作为MVM的《生活中总有有一些事情让人狂汗》系列的一篇文章。

我要说的意思是,偶尔对于自己坚信的东西自我解嘲的问一句,“是他们告诉你的?”可以提醒我们,“别人告诉我们的事实这两件事情并不是天然的一定一致”这一个简单的道理。

便宜的Amazon

Amazon Web Services (AWS)中,我用的最多的是两个S3EC2。两个都相当的便宜。昨天在杭州,我强烈推荐哪吒把它用于备份和实验环境搭建。

我把自己硬盘上面40G的个人数据中的部分备份到S3服务上去,每天晚上S3sync增量备份。存储15美分每G每月,传输10美分每G,用到现在还不错,只不过几块钱一个月就搞定。很便宜。

还有EC2也不错,给自己弄几台Windows Server的机器,12美分每小时,可以用微软的Terminal Client远程登录过去,自己是管理员,和自己多了几台电脑一模一样。睡觉前关机,就不花钱。上个月我才花了不到一美元。很爽。

所以,现在的国内的网站,把大量的存储放到AWS S3这样的服务器上,完全有可行性,因为考虑到网速问题,直接拿来提供服务可能还嫌有些慢的话,做备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几百G的数据的备份过去,然后本地的SQL Server其实只存储最近几周的数据,当做本地缓存来用,如果真的有对过去的数据的需求,再从S3提出来。整体上的运营成本降低不少。

对于EC2,如果要搭建复杂的实验环境,直接去租个二十台电脑,有的做SQL服务器,有的做Web,有的甚至可以做负载均衡等等,上班开开,下班关掉,一个月也就是两千块钱左右。想当年,我们为了部署测试中国移动的终端部署项目,搭了一百多台虚拟主机,如果5年前有EC2这样的服务,我们也不用折腾那么多的硬件,搞得自己跟专业网管似的。

云计算作为企业的一部分,是时候用起来了。

方便的力量

积累的力量不用多讲,水滴石穿,集腋成裘等等的成语颇多。一天写一篇blog,七年的积累就是现在的2300篇文章。而方便的力量,却被提及不多。

我哥哥开过一句玩笑:想成为哪方面的专家,在马桶旁边放一本那方面的书就好了。我仔细想了一下,还真的有些蛛丝马迹可以印证。

积累的力量惊人,但是不方便的事情就不容易积累。一件事情,如果足够的方便,足够的日常,就像马桶旁边的那本书一样,就容易积累;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对人产生影响。书再多,只要不是放在枕边,饭桌边,马桶边,看的几率就会下降。一天两天其实差别不大,但要是积累上几年,变化就出来了。

办公室里,两个人坐在一起,不用开会,甚至不用多讲话,沟通就会象空气的流动一样的发生。就算早上问一下好,休息的时候闲聊一句话,半年之后,两个人就会觉得很亲密;很多业务上的事情,都会互相知道。坐得远了,尤其是两个办公室里,就算故意的每个月开一次会,也远没有办法达到方便的每天的,面对面的沟通的一半效果。

安排了座位,就安排了沟通;
调整座位图,效果甚至胜于调整组织结构图。

创业的三点感悟

做公司多年,有一些小小的心得,乐于和朋友分享。

1. 专注。

听小伟说,blogcn的胡之光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让我们每个做过公司的人都深以为然。他说

经过四年以后,我认为blogcn应该把blog做做好。

看似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做blogcn,不把blog做做好,还要做什么呢?不过就是这句话,让很多的人觉得汗颜。我给百姓网的要求是,我们就是要把分类做做好;给译言的建议是,把翻译做做好;给朋友的一起跑的建议是,把组织一起跑的事情做做好;给酷我音乐盒的建议是,把音乐盒做做好。专注做一件事情,是最容易说,也是最难做到的事情。相信很多创业超过三年的朋友都会对此会心的一笑。人就是这么奇怪,除非自己犯过同样的错误,真是记不住这些道理。

2. 成本。

最近的金融危机以及融资寒冬来的恰到好处,它让很多创业者又理解到了另外一个很朴素的道理,那就是:

利润 = 收入 – 成本

这个道理,又是一个看起来如此简单,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在好的光景,大家很容易忘记对成本的关注,而片面的追求收入,几乎不去核算,以什么样的成本达到这个收入。那个时侯,很多创业者或者VC会算一笔账,每增加1块钱的营收,或许可以在估值上面增加20块钱,为了这杠杆翻上去的20块钱,别说花一块一毛钱的成本,就算是18块钱的成本,都会有人去做。所以才有了那么多花18块,挣一块钱的傻事。现在,20块钱的买家没有了,每个公司重新回到花一块钱就要挣一块钱的生意的本质上来。这是好事,对每个人都是好事。

3. 简化。

人都有贪心,觉得通过扩大公司的规模,可以更快的达到“大”,或者“强”的目的,其实不然。

加一个人的成本,绝非是一个人的工资,甚至加上福利和办公成本摊销之后,还仅仅是真实成本的小头。由于加人带来的沟通的成本,管理的成本,甚至是CEO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极大的成本。

加一个功能的成本,也绝非是这个功能的开发成本,而牵涉到后续的系列的运营成本。比方说,帖子的一个回复功能,工程师一天就可以做个样子出来,但之后的成本,只有做了,才会知道。比如,有了留言功能,就要有防垃圾功能;有了留言,就要有人来审核;有了审核人员,就要牵涉到人的一切的办公,福利,工资,管理的问题;有了团队,就要有人定指标,出报表,看报表,修改报表;只要有了人,就会涉及到招人,开人,团队建设等等;从功能上讲,可以写留言,就会有人要求删留言,就要有用户概念,有了用户,就有密码,还要开发改密码,找回密码;有了找回密码,就涉及发邮件或者短信,就有了邮件或者短信的到达率问题,就有了到达的及时性问题,等等等等。这仅仅是冰山的一角。随着功能的深入,一个小小的留言,可能在所有人不知不觉中耗费公司累计几个月的开发。这种情况一旦出现,要么是摊大饼,越做越多,越做离核心功能越远,要么就是做的不好,半成品上线,疏于维护,垃圾丛生。

就算这些成本都是小数目,更大的成本是机会成本。事实上,我们不是以这个“小功能”自身的成本来做这件事情,而是以改进另外一个功能为代价的,而那个功能用同样的时间改进,带来的利润又远大于这个哪怕最夸张的核算成本。这才是真正的成本。这也就是人员,功能和业务需要简化的原因。

总之,专注在非常有限的事情上,简化要做的事情,做有限的事情,同时紧盯成本控制,才是这个冬天的过冬之道。

把自己的代码放在别人的网站上?

今天在聊到要不要接着做一些别人可以把它放到自己的网站的东西,好让百姓网的连接在互联网很多的地方出现,就像原来的客齐集公益联播一样。我的感觉是,不做。

在互联网上面,想这么做的人很多,真正能做到的,很少。

以Google的知名度,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Google最近的各种Gadget的使用量都不大。而真正可以把代码放到互联网上的各个网站的,我只看到两个代码:

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
http://www.google-analytics.com/urchin.js (现在被http://www.google-analytics.com/ga.js取代)

第一个是赚钱用的Google AdSense,第二个是统计用的Google Analytics

这两个,是因为实实在在的提供了价值的,其他的华而不实的Google Friends Connect等等,都没有生命力。

所以我要做的话,也要看这个东西是不是对用户带来价值。没有实质的价值,做了也白做,没有很多人会用的。

给小宝讲故事哄睡觉

昨晚照例在9点钟给小宝讲故事,哄他睡觉。

我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面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说: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面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说:
。。。。。。。”

小宝听得异常专心,妈妈在旁边憋着笑。。。

我接着说:“。。。。。。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面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说:
从前有一个小兔子比比,小兔子比比在湖边玩,忽然听到“咕咚”的声音。
小兔子比比说:“害怕,害怕”,撒腿就跑。
碰到了小黄狗汪汪。小黄狗汪汪问小兔子比比,你为什么跑呀?
小兔子比比说,了不得了,咕咚来了。。。”

小宝翻了个身,贴在妈妈身上。

“小黄狗汪汪说:害怕,害怕,撒腿就跑,一口气跑到了一座山上。
山上呢,有一座庙,庙里面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老和尚问小和尚说:那个王小宝睡着了吗?”

妈妈看了看小宝,说“睡着了。”

我非常开心。

杀人游戏是议事规则的启蒙

上周,家人在洛阳团聚。我们兄弟三个,加上三个媳妇,三个家庭,就是六个大人和4个小孩子,还有父母,加在一起有12个人。很多年没有能在一起吃个团圆饭,照张全家福,都很开心,其乐融融。在晚上,我们就在一起开家庭会议。

虽说是家里人坐在一起聊天,可以非常自由的说到哪里算哪里。但这次又有些特殊:第一是人比较多(一直在8个成年人的规模);第二是家里又有很多“大事”需要大家好好商量一下,并且一定要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而不仅仅是唠家常;第三是时间紧,只有两晚上的时间。而很多的事项,又是在过去几年讨论和很长时间而没有结论的,这个晚上的会议要想讨论出来一个结果倒是不容易了。

结果我来当主席,主持会议。我正好找到一个长得像法官手里拿的法锤一样的锤子(其实另外一头是一个痒痒勺),可以在一个瓶盖上面敲出脆脆的声音,很有感觉。正巧半年前简单的读了读《罗布特议事规则》,有一点点印象;不过最实用的,还是参照是“杀人游戏”的规则,开始主持。

这里把主持会议的规则在这里列一下,说不定别人也用得着。

主席

会议一定要有主席。主席是裁判,或者我更喜欢杀人游戏里的称谓:法官。法官的角色,似乎比主席更好一些:法官仅仅用来维持秩序而已。

规则

会议开始前,我敲锤宣布开始,并规定规则如下:
1. 任何时候只能一个人说话。
2. 举手示意法官要求发言。法官会把要求发言的顺序记下,当上一个结束发言后,按顺序叫名字(当晚我就“大哥”,“二嫂”这样的叫下去。。。呵呵)
3. 不允许打断别人发言。
4. 法官有权利提醒发言人节省时间,发言简短,或者中断已经表述清楚地发言。
5. 三次警告后需要主动离场关禁闭5分钟后才能回来继续讨论。

顺序

规则清楚了,开始一跳一跳的审议动议。

1. 法官说:“下一步有什么动议?如果没有动议,我将宣布休会”。
2. 如果有动议,则宣布此动议开始讨论。
3. 由提出者阐述动议(罗伯特议事规则中用词是“宣读动议”,“杀人游戏”中是“指认杀手”)。
4. 开始允许提问,以便所有人了解动议内容。
5. 法官问:“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动议提出人吗”。如果没有,进入讨论环节。
6. 讨论环节,每个人通过举手,并且经法官点名获得发言权。依次阐述观点。
7. 当确认所有观点都充分表述以后,法官收集所有观点,列出选项,开始投票。(杀人游戏中的观点就是“A是杀手”,或者“C是杀手”。)
8. 公布投票结果。有的动议在需要的时候,给处于弱势的观点重新表述一次的权利,并再次表决。
9. 法官敲锤,宣布此动议的最终讨论结果。一旦敲锤,不在当天重新讨论相似议题。
10. 进入下一个动议,或者再没有动议(或者之前确认的休会时间临近)的情况下宣布休会(我们第一天晚上在凌晨1点半休会,第二天晚上10点半就讨论完所有动议)。

结论

结论:杀人游戏其实是一套非常好的如何民主,有效,有秩序的开会启蒙游戏。如果不知道如何主持审议性质会议,学会了杀人游戏,也就差不多了。而且,杀人游戏的规则,和《罗伯特议事规则》居然是严丝合缝,只不过一个是通俗版,另外一个过于学术化,更加严谨而已。

比如“法官”的角色,比如发言的顺序,比如投票表决的过程等,都可以借用。“杀人游戏”招牌式的过场:“天黑了,请闭眼”,其实是一个动议到另外一个动议的转换,可以等同于惊堂木的一拍,给讨论画上段落符号,格成一节一节。

这种杀人游戏一般程序上的严谨,让二十人,三十人都可以在一起玩一个游戏一整天,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做出当时最好的集体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杀人游戏真的是对于中国年轻人现代会议规则的启蒙。

东西的来来去去

年关重新开始在百姓网卖东西,回家翻箱倒柜的找不用的破烂儿,拍照片,定价钱,写描述,发布。接电话,回邮件,一件一件的卖出,准备过简单的生活。

随手一翻,“破烂”就很多,堆满了书橱,塞得抽屉都打不开。比方说,那个最终有5个人抢着要的Google谷歌万年历,就是在2007年底出现在我的桌面上的。放在那里,一年没有动过,也从来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于是想都没有想,挂在了网上。

说好了成交以后,自己却很是舍不得:毕竟他是可以每个月可以自己排出来日历的,一百年也不过期的;毕竟上面还可以记录旅行,休假等日期的;毕竟它还有Google的标志,挺酷的;毕竟。。或者给小宝玩,他一定狠喜欢;或者就算现在不喜欢,明年长大点也会喜欢。。。越想越发舍不得了。

刚刚以40块钱成交,它到了真正喜欢的人的手里,自己的不舍的也就变成了空落落的感觉。于此相同,我的辛辛苦苦换来的东航15000公里里程,还没有看的杂志,多普达充电器,也陆陆续续的踏上了离开我的道路。

这让我响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个实验,就是说人在处于得的状态和失的状态,对于同一件事物的估值是完全不一样的。

实验是说在讲台上放着几个普通的马克杯,问大家多少钱愿意买,大家给的价格都不高,10块钱;然后告诉每个人,这个是免费发的,人手一个。等发好了以后,过了一个小时,再来问大家愿意多少钱卖,大多给的价钱都很离谱,远远高于10块钱。另外一个类似的实验室是,如果吃了一片药丸,可以让你突然死亡的几率减少万分之一,你愿意出多少钱?如果是一个医疗实验,让你吃了一片药丸,唯一副作用是你突然死亡的几率仅仅会增加万分之一,你会向医院要多少钱做为回报?这两个事情其实说的是同样的东西(突然死亡的万分之一的几率),但大家看重的程度完全不同。

东西只有在将要失去的时候,才觉得它的珍贵。让我们对一件东西失去兴趣,或者失去注意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获得它。一旦拥有,就立刻淹没在众多的杂物之中。如果通过不断的和自己熟悉的东西说再见,不断的体会失去些东西感觉,不妨是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毕竟要接受,总有一天我们会和自己占有的所有的东西说再见,并且最终归于尘土这一悲哀却不可避免的事实。越早的面对一点一点的失去的感觉,越早的可以理解拥有的意义。

后注:最近让我高兴的事情是,老婆又开始写blog了。

便宜才是硬道理

虽然成功的公司有很多原因,我想,从经济上面成本低是除了产品好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所谓物美价廉如果难以达到,至少要“价廉物不烂”。

微软的产品不错,而它所在的软件行业的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而微软用低工资策略有效地控制了人力成本(微软早期的工资标准是业界的60%为基准的)。

Google的产品也不错,但它所在搜索行业的主要成本是服务器,带宽,甚至是电费,而不是研发的工程师的人力成本了,所以最大限度节省服务器等基础设施的成本,是Google成功的一个重大因素。这使它可以用比AltaVista低得多成本提供相同的搜索,从而赢得Yahoo!的搜索订单。

Dell所在的个人电脑制造业的最大成本,不在人(全球的几万人算不上超级大的公司),而在于面对供应商的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Dell成功的让它的采购,库存等成本降到业界最低,而销售成本通过直销也降到最低,同样有了很大的成功。

一个公司,分析一下所在行业的最大的成本,并且做得比同行都低,才从大的方向层面上,有活下去的理由。

卖东西了

新年过了,发现有去年又留下很多旧东西,一一拿到百姓网上来卖。

mylisting

顺便参加我们自己的破烂王活动。那么好的东西,留着没有用处(比如看过了的杂志),有占地方,送人还不见得能送的出去,让有需要的人过来取,还能够积少成多变成点现金回来,多好的事情。

又什么你想要的东西吗?可以来看看。

顺便推荐李佳的破烂York的

更新

东航积分有两个人在问,正在查询。
Google的万年历最热门,好多人问,我留给我的blog的reader了。
《城客》已经成交
多普达充电器明天交易。
eBay的东西为什么就没有人要呢?

《旅行的艺术》是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