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在封控期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争的始末

小区从 4 月 1 日正式封闭。之后经历了 16 天的足不出户。对于团购要不要搞,怎么搞出现了两种有趣的声音,我在此记录一下。

刚刚开始封控,很多人粮食按照 3 天储备,很快出现了部分家庭弹尽粮绝的状况。好在在所有平时熟悉的渠道都瘫痪的情况下,还有团购这种方式。

一开始,计划经济学派立刻占了上风。包括我在内,希望集中所有资源,少团购,要团就搞大团。与其十个小的牛奶团,来自于不同的供应商,不同的包装,不如全小区统筹,选一个品种,所有的人买一样的牛奶。虽然没有多样性可以选择,但是在小区应激反应的第一阶段,没有配送人手,没有防护设备,志愿者团队还没有组建的情况下,是最好的方式。

于是,小区自发出现了《物资群》用来发布团购信息(立刻成为小区最活跃的群),以及对应的《物资统筹委员会》,试图把所有的团长拉在一起,把所有供货商放在一起,统筹选择最好的一种采购。

这样子运行了两天,还算平稳。在社会的危机下,中央集权性质的《物资统筹委员会》迅速组织了肉蛋奶,蔬菜,副食品等几次大宗采购,每一种都有上百户参加,算是稳住了小区食品供应问题的基本盘。

但很快,各种小团不断涌现。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区各种群里面大家集体呼吁减少小团,合并大团的呼声中,小团却越来越多,东西越来越杂,包括了巧克力团,咖啡团,甚至开塞露团。

于是,小区进行了一次全民投票。内容是:《关于团购实行审批制度的动议》,征求大家意见,是否需要赋予统筹委员会权力,对于所有团购实施审批。

结果从一开始支持审批派占了上风,但很快,随着小区内外国邻居的加入,很快达成平局。结果从 82 : 82 ,到了 128 : 128 ,直到现在是133赞成 : 130反对,没有形成明显的倾向。

反对者最主要的声音是,谁可以审批对于别人一件东西是不是生活必须品?审批的原则是什么?

与此同时,更加严格的,要求物业仿照其他小区出公告,禁止一切非物业组织的团购禁止一切个人快递和外卖的行动也正在酝酿中。

在政策商讨的过程中,在楼下的配送也产生了矛盾。计划经济的“区营”志愿者配送力量虽然每个人都尽心尽责,协调配合完美,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小团物资,完全无法配送。尤其是未经分拣的十几筐橘子,十几箱蓝莓。把三个橘子,一盒蓝莓打成一个小包,对照团购单,贴上户号这件事情,在没有小团团长的参与下根本无法完成。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邻居跃跃欲试,希望报名成为志愿者,参与到配送中,但是因为配送不是瓶颈,分拣才是。而团长们团了以后有些就不再参与,按照以前电商采购的习惯,坐在家中等送货,志愿者部分开始怨声载道。

最终,经过一次本来准备向计划经济更进一步的《组长群》会议上,大家居然一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一场轰轰烈烈的市场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在会议之后的晚上 6 点,小区的区营的志愿者团队正式退出配送市场开放配送市场给民营经济。任何楼的邻居可以自行组成志愿者团队,完成本楼的配送。推行 团长联产承包责任制团长负责开团,购买,召集志愿者,配送等以小团为单位的配送体系。小区成立《防护物资小组》,负责向全小区筹款,购买足够量的防护服,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品,以楼为单位对于志愿者按需分配。不足进行下一次筹款,确保防护用品不成为瓶颈。

如我们预想到的那样,第一天就开始出现了短暂的混乱。有的团找不到志愿,有的团长知难而临时退团,有的志愿者不熟悉配送缓慢。但是经过一天的混乱之后,新的志愿者体系开始形成,有些团长也开始令人感动的靠一人之力完成了配送。最重要的是,团购(包括小团),这个在疫情中人人都觉得有风险,却人人都无法离开的新生事物,经历了清零派和共存派的摇摆和妥协,最终在小区里面活了下来。

回顾整个事件,觉得有几点可以思考的:

1. 从防疫的大局来说,做出小区禁止团购的决定是容易的。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个体的角度,堵上了一扇门,再堵上一扇窗,他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万众一心,我们的确可以做到的事情,是否有必要做到?

2. 仔细分析小区里面的两种声音,表面上是清零派共存派,但实际上哪有那么复杂,只有允许自己团购也允许别人团购派,和允许自己团购允许别人团购派。因为 16 天不购买任何物资的家庭,少之又少。

3. 就像所有的市场一样,垄断是个问题。不断的加强区营的配送团队没问题,但一定要开放市场,允许家家户户进入这个市场。否则会出现志愿者累死楼上住户急死楼下物资烂掉的三输局面。

4. 小区统筹的力量,应该全力做好类似于“独居老人/孕妇/病人关怀”,以及防疫物资统筹购买分发等小区最基本的,市场机制会失调的领域。只要保证脆弱人群没事儿,防护物资足够,就小区团购再乱,也会慢慢的在市场调节中归于秩序。

小区在短短 16 天完成了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共存的模式的转变。现在,小区依然在乱糟糟的,各个群大呼小叫,家家户户都在想办法的混乱中。而在这种生机勃勃的混乱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感

小区在封控期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争的始末

小区从 4 月 1 日正式封闭。之后经历了 16 天的足不出户。对于团购要不要搞怎么搞,出现了两种有趣的声音。

刚刚开始封控,很多人粮食按照 3 天储备,很快出现了部分家庭弹尽粮绝的状况。所有平时熟悉的渠道都瘫痪了,好在还有团购这种方式。

一开始,计划经济学立刻占了上风。很多人希望集中所有资源,少团购,要团就搞大团。与其十个小的牛奶团,来自于不同的供应商,不同的包装,不如全小区统筹,选一个品种,所有的人买一样的牛奶。虽然没有太多选择,但是在小区应激反应的第一阶段,没有配送人手,没有防护设备,志愿者团队还没有组建的情况下,是最好的方式。

于是,小区自发出现了《物资群》用来发布团购信息(立刻成为小区最活跃的群),以及对应的《物资统筹委员会》,试图把所有的团长拉在一起,把所有供货商放在一起,统筹选择最好的一种采购。

这样子运行了两天,还算平稳。在社会的危机下,中央集权性质的《物资统筹委员会》迅速组织了肉蛋奶,蔬菜,副食品等几次大宗采购,每一种都有上百户参加,算是稳住了小区食品供应问题的基本盘。

但很快,各种小团不断涌现。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小区各种群里面,在“减少小团,合并大团”的呼声中,小团却越来越多,东西越来越杂,包括了巧克力团,咖啡团,甚至开塞露团。

于是,小区进行了一次全民投票。内容是:《关于团购实行审批制度的动议》,征求大家意见,是否需要赋予统筹委员会权力,对于所有团购实施审批。

结果从一开始支持审批派占了上风,但很快,随着小区内外国邻居的加入,很快达成平局。结果从 82 : 82 ,到了 128 : 128 ,直到现在是 133赞成 : 130反对,没有形成明显的倾向。

反对者最主要的声音是,谁可以审批对于别人一件东西是不是生活必需品?审批的原则是什么?

与此同时,与之相反的行动也在酝酿中,要求物业仿照其他小区出公告,禁止一切非物业组织的团购禁止一切个人快递和外卖

在政策商讨还没个结论shi3,楼下的配送也产生了矛盾。计划经济的“区营”志愿者配送力量虽然每个人都尽心尽责,协调配合完美,但是面对越来越多的小团物资,完全无法配送。尤其是未经分拣的十几筐橘子,十几箱蓝莓。把三个橘子,一盒蓝莓打成一个小包,对照团购单,贴上户号这件事情,在没有小团团长的参与下根本无法完成。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一些邻居跃跃欲试,希望报名成为志愿者,参与到配送中,但是因为配送不是瓶颈,分拣才是。而团长们团了以后有些就不再参与,按照以前电商采购的习惯,坐在家中等送货,志愿者开始抱怨。

最终,经过一次本来准备向计划经济更进一步的《组长群》会议上,大家居然一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一场轰轰烈烈的市场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

在会议之后的晚上 6 点,小区的区营的志愿者团队正式退出配送市场开放配送市场给民营经济。任何楼的邻居可以自行组成志愿者团队,完成本楼的配送。

推行 团长联产承包责任制团长负责开团,购买,召集志愿者,配送等以小团为单位的配送体系。

小区成立《防护物资小组》,负责向全小区筹款,购买足够量的防护服,手套,面罩等防护用品,以楼为单位对于志愿者按需分配。不足进行下一次筹款,确保防护用品不成为瓶颈。

如我们预想到的那样,第一天就开始出现了短暂的混乱。有的团找不到志愿,有的团长知难而退,有的志愿者不熟悉配送缓慢。但是经过一天的混乱之后,新的志愿者体系开始形成,有些团长也开始令人感动的靠一人之力完成了配送。最重要的是,团购(包括小团),这个在疫情中人人都觉得有风险,却人人都无法离开的新生事物,经历了清零派和共存派的摇摆和妥协,最终在小区里面活了下来。

回顾整个事件,有几点思考:

1. 从防疫的大局来说,做出小区禁止团购的决定是容易的。但是如果我们站在个体的角度,堵上了一扇门,再堵上一扇窗,他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万众一心,我们的确可以做到的事情,是否有必要做到?

2. 仔细分析小区里面的两种声音,表面上是清零派共存派,但实际上哪有那么复杂,只有允许自己团购也允许别人团购派,和允许自己团购允许别人团购派。因为 16 天不购买任何物资的家庭,几乎为零。

3. 就像所有的市场一样,垄断是个问题。不断的加强区营的配送团队没问题,但一定要开放市场,允许家家户户进入这个市场。否则会出现志愿者累死楼上住户急死楼下物资烂掉的三输局面。

4. 小区统筹的力量,应该全力做好类似于“独居老人/孕妇/病人关怀”,以及防疫物资统筹购买分发等小区最基本的,市场机制会失调的领域。只要保证脆弱人群没事儿,防护物资足够,就小区团购再乱,也会慢慢的在市场调节中归于秩序。

小区在短短 16 天完成了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共存的模式的转变。现在,小区依然在乱糟糟的,各个群大呼小叫,家家户户都在想办法的混乱中。

在这种生机勃勃的混乱中,我们可以看到美感

人在危机下,反应需要时间,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吗

大家都在问,为什么在一个混乱(我说的不是病毒本身)来临的时候,一切都乱了套呢?我不为任何人辩护,仅仅客观地分析一下发生了什么,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抱怨。

《萨利机长》

为了理解人在危机下会做什么,我重新看了一遍《萨利机长》。在离开地面仅仅 900 米的地方,飞机遭遇鸟群,左右两个发动机完全损毁。萨利机长直接把飞机左转,降落到了哈德逊河上,拯救了包括自己在内的 155 个人的性命。

电影的重点是之后联邦航空管理局对于事故的调查。管理局经过飞行模拟,机长其实有另外一个选择,就是把飞机飞回拉瓜迪亚机场,而他做了让 155 人冒了巨大风险的决定。他不是英雄,而是失职

Sally 的回复是:

如果我们要寻找人为错误,那我们就要把人性放到驾驶舱里面。

没有人提前告诉他两个引擎都失效了,没有人提前告诉他到机场需要多久,没有人提前告诉他任何现场的情况。人,在危机之下,是需要反应时间的。

结果调查组同意,在模拟飞行里面给他35秒钟的时间搞清楚状况。从35秒开始,才进行一切返回操作。结果证明,飞机没能跑到拉瓜迪亚的跑道附近,就坠毁了。

人,在危机下需要反应时间,这不是显而易见的事儿吗?

简单问题在无压力下也需要反应时间

在疫情管控(我说的不是疫情)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尤其是政策发生巨变的时候,所有的人都需要反应时间。

我记得当第一车物资出现在小区门口的时候,到我们的志愿者出门开始搬运第一箱货物,我们用了接近两个小时才完成反应。

如果第二次,我相信我们只需要10分钟。但第一次的时候:

没有人告诉我们物业所有的人都在分发抗原测试(我们需要花时间了解这个情况);

没有人知道志愿者在哪里(我们需要在群里面组织报名);

没有人知道防护服在哪里(我们需要在各种公共频道呼叫);

没有人知道大家如何配合(谁负责协调?其他人如何配合?)。

这些问题都是可以一一解决的,但是都需要时间。时间用来发消息,用来回复,用来确认,用来汇总。

这个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时间。

人脑在压力下,思考能力骤减

刚才是一个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况。如果我们考虑压力状况,人们的应,又会继续打折。举几个例子。

我曾经在网站的生产环境发现一个问题。修复的时候不小心把服务器搞挂了。当到处都是报警,所有用户都不能访问网站的时候,我脑子一片空白,几乎不能思考。后来我急中生智,删除了整个数据库。。。。。

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主持人主持我们同学的 Zoom 会议。但是忘记续费了,免费版会议只能持续40分钟。我向大家道歉,让大家先挂断再连进来。但是那么多人在外面等着的时候,我太着急了,压力山大,虽然续费,但是忘记了把 Zoom 账号登出再登入,所以身份还是普通用户。40分钟以后,大家再一次被踢出。

我向大家道歉。在压力下,人类的思考能力是打折的。“大家可以尽情地骂我愚蠢了。如同骂疫情期间所有我们打交道的人愚蠢一样。”

即使不在压力下,判断行为也是需要信息序列的

再举一个例子。

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高高兴兴地办了张银行卡,存了25美金进去。

离开银行,我立刻到一个商场没名字的取款机上,得瑟地把卡插进去想看看余额。结果输了密码以后,显示余额只有23美元

咦?不对呀,我存了25美元来着。为啥只剩23美元了?是不是搞错了?

我又查询了一次余额。显示是21美元

我是到了余额显示为 19美元 的时候,才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

或许,更聪明的人更早发现,不聪明的人更晚 ,但不太会人在第一次查询的时候就找到规律。

人,就算再聪明,再有能力,对于新的信息,也是需要一个数据序列才能总结出来规律的。但是,当我们知道发生什么的时候,当我可以做改变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

这就是这个城市各个小区,各个居委,街道,乃至城市都需要反应时间恢复的原因。我们看到世界上大多数的城市,从病毒来袭,到极度混乱,再到反应过来,该干什么干什么,直到慢慢恢复正常。我们无法苛责大家第一时间就做出知道结局以后再回看历史的时候就能做出的正确选择。

如果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这个过程会混乱,但整体恢复的时间还是可控的。大家需要一个合理的时间,但是不需要太多。最终还是可以恢复的。

但是,在没有这种尽快反应的能力的时候,从发生状况,到反应过来,这个反应时间或许要至少以年计算。在这漫长的反应时间中产生的悲剧,将难以估量。

小区超高层建筑核酸检测流程记录

限制条件

  1. 一幢48层楼高,160多家住户的高层建筑。三部电梯。

  2. 楼内有阳性居家隔离单元若干,密接隔离单元若干。

  3. 本幢楼处于封闭状态,住户不能出楼,不可以使用外部的广阔区域做核酸。测试地点只能在 1 楼的大堂,同时只能容纳两户家庭

  4. 为了保证核酸居民的安全,必须尽量保证两户居民不见面

核酸检测实施方案

  1. 人员安排:一楼设置总协调员一名,楼上设置敲门员几名,楼下设置接待员一名,以及医生等。

  2. 总协调员负责控制下楼进度。她是唯一的权威信号来源。所有其他部分的信息来自总协调员。任何人不可以在总协调员发出指令之外指挥。有问题汇宗道总协调员。

  3. 总协调员根据楼下的检测情况,动态通知调整楼上的敲门员的敲门速度。她像一个红绿灯,向敲门员通过步话机,发出红灯或者绿灯的信号。

  4. 敲门员通过步话机,得到绿灯信号,开始敲门,并且在楼上进电梯前检查核酸码,完成电梯消杀,护送一户家庭全部进入电梯。听到红灯信号,停止敲门。在楼上等待。

  5. 楼下的接待员负责维持楼下秩序,协助扫码等。从下行专用电梯迎接邻居,做好核酸,然后引导到上行专用电梯上行。同时用微信语音向播报员实时传递敲门进度。

  6. 播报员在业主群里面以2分钟为间隔,不断播报现在的敲门楼层,提醒下一层的邻居做好准备。消息示例:敲门进度1号楼32层。31层邻居准备。从上向下。不敲门不出门。敲门立刻出门。

  7. 其他的志愿者负责实时翻译相关信息到英文邻居群,或者其他特定群里。

实施结果

在过去的8次核酸检测中,虽然有零星的邻居抱怨在做核酸中看到了其他邻居,甚至发生电梯到了 1 楼需要在电梯里等待的极端情况,但绝大多数邻居反馈秩序井然,没有看到其他邻居,感觉比较安全,并且消杀工作放心,整个过程1-2分钟搞定。

同时,做核酸检测的医生也反馈,这是他们这么多天,做的这么多小区中,最安全和有秩序的检测。

下一步改进意见

减少目的的不清晰的核酸检测

“ 新型流行性正义感爆棚状暴怒症 ” 的传播分析与预防策略

这是小区里第二个阳性邻居被驱逐的故事。

一幢楼里的邻居不幸感染,未成年的女儿阴性。邻居们如何反应?

同一个剧本

这个故事,和上一个故事(《我们活在现实的 Omelas 里面,我们是不是那些离开的人们?》),使用了同一个剧本。

第一步,群里面的讨论,温暖理性。大家对邻居表示关心,送去 “没关系,谁都可能碰上的” 这样的安慰。

第二步,大家开始计算自己的利益会受到什么影响。讨论从可能受影响,慢慢的口耳相传,演变成肯定受影响,然后变成了肯定受很大的影响,最后以讹传讹,形成了她们不出小区,小区可能永远解封不了的结论。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很微妙的现象。

大家对自己的利益受损的担心,和对邻居的善意,形成了现实的矛盾。把母女二人赶出小区的罪恶感,和自己无法解封的痛苦感无法调和。大家既不想当坏人,又无法忍受利益的损失。

正当大家心照不宣的艰难地平衡这两种情感的时候,一个人的一支火柴点燃了一团烈火

这一家人有问题!

“ 原来是这样呀!” 更多的邻居举报,质疑,为这团烈火添加柴火:

她们从一开始就破坏了规则!
她们是特权阶级!
她们是逃回小区的!
她们在明知自己阳性时还下楼做核酸!

一场无人察觉的污名化运动就此一触即发。

在不断地传递中,猜测演变成事实假想的事实引发进一步猜测;一个猜测和另一个猜推导出更离奇的猜测。。。。。原来影响大家解封的那一户人家劣迹斑斑呀。

对未知的恐惧,对自己的利益无缘无故的被损害的愤怒,对于维护人世间公平的正义,驱使一个群体如风暴一样行动起来:有人通风报信,有人报警,有人打居委电话,更多的人努力尽一个好公民的义务:在微信群里的谴责。

大家的要求清晰明确:妈妈立刻离开,带着孩子立刻离开小区!

污名化运动

这已经是小区短短的两周内第二次驱逐事件了。剧本我都背得滚瓜烂熟,经历的阶段也严丝合缝。去方舱隔离的规则,曾经当作软弱的靶子,在老人和孩子被送去方舱时随意抨击,这时却成为众人坚强的盾牌,保护自己可以尽快解封。

对于侵犯我们利益的人,内心里对他们的污名化,是我们达到人格自洽的唯一方法。当自己需要做一些自己原本认为有问题的事情的时候,如果一旦能够说服自己,对方是个坏人,所有过激的,甚至是罪恶的行为,都有了合理的理由。二战前,德国人相信了犹太人都像老鼠一样肮脏;文革的时候,红卫兵们相信了走资派的恶贯满盈,他们才能对想象出来的敌人大打出手,甚至灭绝生命,却不觉得有丝毫不妥当。

《黑镜》里面有一集,讲的就是给战士脑子里面植入芯片,让他们看到的所有敌人都扭曲变形变成僵尸。他们的战斗力立刻爆棚,对僵尸随意射杀,毫不留情,尤其对于那些躲藏在床底下,柜子里的僵尸母亲和僵尸孩子们。

我们要提防自己的内心的污名化倾向。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凡是影响到我们利益的人,都那么凑巧的恶贯满盈,且证据十足?

被攻击者的不正常反应

如果更细致地观察人性,我们也必须看到被攻击者的反应。即便在匿名的互联网上,一个人看到满屏的攻击都会精神崩溃,更不要说是实名的,平时彬彬有礼的,住在楼上楼下的邻居,在微信群里,一屏一屏的攻击。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任何一个正常人的正常反应:就是变得不正常。他们会本能的保护自己和家人,和整个世界作战,向所有人还击,包括试图帮助他们的人,就像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会打翻任何递过去的茶杯一样。这又让自己陷入更加孤立无援的状态。

这个不正常的反应,很不幸进一步刺激到了本来就在找证据的大众。一个可悲的,恐怖的恶性循环由此展开,不断增强,如同一个插枪走火,引发了一场世界大战。

比新冠更可怕的传染病

我把卷入愤怒浪潮的现象,称之为感染 “ 新型流行性正义感爆棚状暴怒症 ” (简称暴怒症)。这是一种比新冠肺炎传染性更高的疾病。个体一旦被传染,很快会进入暴怒状态,扭曲对他人的客观看法,无法自行停止愤怒,且会迅速传染给其他人。

我做此分析,绝无高高在上,指责众人的意图,也并没有单独指出任何个体的过错,我仅仅是经过了两场类似小型文革的社会实验中发现,无论什么样的群体,无论什么样的受教育程度,都会轻易的感染这种思想病毒。当这场暴怒症消散以后,曾经参与的邻居还会活跃在志愿者的岗位上,热心地帮助其他的邻居,给需要的邻居送菜, 每个人又都那么的善良温和

正因为此,我们才要对于这种流行型愤怒症提高警惕。对于这种传染病,我们天生并没有免疫力。

或许唯一有效的疫苗,就是读历史。读那些没有打过疫苗的善良的人们是如何被感染,并且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的历史。这样才能在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他人和自己狂奔的时候,稍微做一些调整,避免自己成为20年后自己痛恨的历史书上的那些人

处于封控区的居民,到小区里遛狗,你对这个行为怎么看?

我觉得西方哲学里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就是很多哲学家努力的构建一个个思维实验,然后把其他哲学家逼到一个角落,必须对于这个场景做明确的回答,从而证明原来的学说可能的谬误。

典型的电车难题,在 Michael Sandel 教授讲的 《公平》的课里面,就从是不是搬动拉杆,继续对选择搬动的人追问:如果不是搬动拉杆,而是在天桥上推一个胖子下去拦住电车呢?甚至更恐怖的场景,为了救五个因为器官衰竭就要死去的人,医生正好看到门口有一个健康的清洁工,身上有所有需要的器官,并且正好躺在长椅上睡着了。医生是不是可以。。。。

不断的追问,让人根据一个自洽的逻辑,发现其中的矛盾。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于这些问题都有确定的答案,不可以打太极糊弄过去;也不可以用 On 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 把问题抛回来;“It depends” 这样的万能答案也无法过关,因为所有依赖的条件都已经给出了,必须选择。

本着这个思想,我来出一个思想实验,大家的答案是什么?

补充一下:封控区的规定是 “足不出户”,不允许到小区遛狗。所以很明确,到小区遛狗是违规行为。

所以,这道题的重点,不是讨论这个行为是否违规,而是希望讨论大家对这个违规行为的怎么看

很想看一下大家的选择。如果做了选择,可以在留言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么选吗?

这道题显然没有标准答案,甚至不知道有没有正确答案。至少我不知道。

我只是经历了近一个月的封闭,作为一个小区微信群里唯一一个拥有准上帝视角的人,看到了各种戏剧化的冲突和争论以后,对于这一道送分题的答案,从不假思索,变得不那么确定自己拥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所以求助大家,或许我们能够在留言区一起回答这道题。或许这些答案汇总以后,会让我们有些不同的看法。

封控区住户违规出楼遛狗,你怎么看?八百多个读者给出了 12 种回答

这是一个关于规则的讨论。

规则简单明确:封控区的规则是 “足不出户”

行为性质直截了当:遛狗行为破坏了规则

大家对于这个破坏规则的行为怎么看?

答案三种必居其一:

A) 不可以接受

B) 可以接受

C) 其他

昨天的文章里面《处于封控区的居民,到小区里遛狗,你对这个行为怎么看?》,收到了 802 份回复。其中,

A)不可接受 298 票,占 37%

B)可以接受 463 票,占 58%

C)其他 41 票,占 5%

老实说,昨天结果令我惊讶不已。我本来以为 A 是从小到大受教育的标准答案。结果 B 反而成为主流,高出反对者 57% 

当然这不能排除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持非常规观点的人更倾向于参与投票和讨论。对于石头和鸡蛋哪个更好吃这个问题,心里选鸡蛋的可能既没有兴趣投票,也没有兴趣告诉你他为什么这么选。

另一种情况,大家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更容易选择包容,就如同《“ 新型流行性正义感爆棚状暴怒症 ” 的传播分析与预防策略。》《我们活在现实的 Omelas 里面,我们是不是那些离开的人们?》里两个事件在身边发生之前,99%的人会选择支持邻居在家隔离一样。我很好奇,如果在我们小区群里面做这个投票,会出现什么状况。

如果没有参加昨天的文章里的投票,今天可以在下面继续投票。然后把你选择的原因留言。如果留言,请先阐明自己的选择,然后说理由。也可以发给朋友,和他/她讨论一下你们的选择。

从上一篇的一百多条留言里面,我简单的做个梳理,还原了大家的一些思考:

选 其他 的原因

大家的评论,基本上分为几类:

拒绝回答论:

  • 命题本来就是“荒唐”的。我拒绝回答荒唐的问题。

  • 这个题目本身有问题,因为太模糊,结果也没啥统计意义。

It Depends 论:

  • A 有道理的,因为。。。。B也有道理的,因为。。。。。

  • 看狗主人是不是阳性

  • 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的选择像海岸线一样弯曲,犬牙交错。”

  • 要看小区的具体状况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就可以遛狗,比如深夜,比如划区等。否则不可以接受

  • 那要看我的心情了

自我矛盾论:

  • 理性告诉我不能接受,感性告诉我可以接受,我已分裂

  • 我的手选了可以接受,内心选了不可接受。

选 A 的原因

绝对规则主义:

  • 确实是送分题,居家隔离就是居家,遛狗不是破坏了规则了吗。若人人如此要疫情管理做什么

  • 既然接受封控,就要严格执行规定

  • 虽然我认为这个规则是错误的,但规则就是规则,就必须执行。

  • 封控区的定义是“足不出户”,出门遛狗当然是错的

  • 既然已经有明确的规则了,我们按规则来

  • 不能鼓励违规行为,这样破坏了规则的公平性,最终会危害每一个人,包括遛狗者本人

  • 不接受,乱世用重典,直接连人带狗拉走隔离吧!

  • 不守规矩的人太多了,才有了围栏。。。耻辱呀。。。

类比错误推论:

  • 把遛狗这一项,改为溜娃行不行?这俩行为的本质是一样的。既然人不能出门,也不能遛狗

  • 如果遛狗可以,那我自己出来也可以啦?

  • 遛狗就是借口。如果这个借口成立,不就是谁都能出来了?

先改规则论:

  • 我反对这个规则,但应该在合情合理合法经过充分的验证讨论的情况下,修改这些规定。规则不改,就必须执行,否则不乱套了

选 B 的原因

个人负责论:

  • 每个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可以接受(这个说法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规则错误论:

  • 不是所有规矩都有必要被遵守。

  • 我对封控足不出户持保留意见,所以可以接受有人破坏这个规则

  • 好的规矩要遵守,不好的规矩没必要遵守。

后果接受论:

  • 既然封控的目的是减少感染,那如果做好防护在半夜无人与他人保持距离的情况下保证狗狗的排泄权是可以接受的

  • 封控区路上没有人,那出去一个人会有什么传染风险呢?

反抗规则义务论:

  • 想起了电影伟大辩手的结尾里提到:an unjust law is no law at all。对于不合理的规定和法律,我们可以选择反抗或不服从,进而去改变、完善它。因此是超越法律的,这种反馈机制,是我们目前最缺乏的。

相信科学论:

  • 相信科学,遛狗无害

  • 科学家已搞清了这个病毒的规律,认为不危险,当然可以遛狗了。除此之外的规定都是非科学。

无权谴责论:

  • 认同足不出户的人不会出户,所以这种行为对他们没影响,所以不必谴责。不认同足不出户的那自然也不应该谴责他。那么只有定这个规定的人可以谴责他。

  • 我不会这么做,但是我可以接受其他人这么做,也可以接受所有人这么做。律己。

一个问题,三种选择,12类不同的观点。(具体的回答和评论者署名,请参考《处于封控区的居民,到小区里遛狗,你对这个行为怎么看?》文章下面的留言。

我或许愿意过几天再简单梳理一下我的思路,但也仅仅是这12类中的一类而已。

到底什么才是对的呢?看了这些别人的答案以后,对自己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想起了哲学教科书上著名的 “免责声明”:

如果真的想深入的思考这些折磨了那么多哲学家的问题,你首先要从习以为常的道德观中抽离,让他们变得陌生,奇怪,然后才可能进行思考。哲学从来不保证你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甚至可能把你变成更坏的人,或者至少要把你先变成更坏的人然后再变成更好的人。日常的道德感,一旦疏离,一旦思考过,就再也无法回到没有思考过的状态了。

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应该如何确保20年后,不成为自己在历史书上痛恨的人?

这次疫情,作为志愿者参与组织小区的各种活动。其中一件事情,让我思考了很久,我称之为 1-0621 事件。它发生在4月4日, 全小区核酸检测的时候。

当整体检测告一段落的时候,有邻居举报,1-0621 没有下楼核酸。于是,核酸检测志愿者上门进行了劝说。最终拒绝做核酸。医生离开。

这个时候,作为组织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做了当时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全小区只有一个人没有做,我们立刻通知了居委,并且在当天的小区通告中,和主动分享信息的核酸或者抗原异常邻居的信息一起做了通报:1-0621 住户没有完成核酸检测。

如大家可以预料的那样,小区居民如暴风雨般的指责和催促降临。好在她并不在小区群里面,才免于精神崩溃。

当时的我,心烦意乱。我不知道我做的是否正确。如果20年以后回顾我现在的行为,到底是属于尽心尽责完成任务,还是如同红卫兵、或者计生干部做的事情呢?20年后的我,当疫情都归于历史以后,会怎么看待今天的我呢?

其实要不了20年。3个小时后,我就知道,我做得有些过了。我跨过了那条应该守住的线。

执行命令,按照上级安排,并不永远是正确的。在当下,很难,会有恐惧,且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在历史书上,我们又笑话那些服从的人,似乎那个时候他们选择另一条路很容易。

在亲历这个事件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一个小红人和小绿人在论战:

小红人说:参加核酸是行政规定呀,为什么她可以违反?

小绿人说:历史上的哪一次造成悲剧的重大的运动,不是行政规定呢?有时还是国家法律呢。

小红人说:如果她不参加核酸,整个小区不能解封的话,谁为全小区这么多邻居的时间负责?你负得起这个责吗?

小绿人说:一人不做核酸,全小区不解封是连坐制度。在历史上,悲剧很多时候就发生在这个制度下。在连坐制度下,犹太人为了自己不受惩罚向德国人举报不守规矩的犹太人,村民们因为一家超生,全村遭殃,而强制对8个月的孕妇流产;连小学生都知道,如果一个人不交作业全班罚站的时候,该骂的是那个学生,而不是老师。为了小区其他人的利益而去强制执行一项政策,真的在历史上站得住脚吗?

小红人又说:这是传染病呀,不是社会运动。她不去做核酸检测,会影响到整个小区呀?

小绿人说:现在居家隔离,如果不强迫她做核酸,她足不出户,在未来十几天里也是如此。如果她一直拒绝做核酸,一直拒绝和任何人产生接触,即便是阳性也会转阴。她又损害了谁的利益呢?

小红人和小绿人进行了很多对话,但最终,气势汹汹的,政治正确的小红人败下阵来,而平静温和的小绿人获得了胜利。

所以,经过这些反思,我得到了这样的原则,以临时帮助自己度过疫情。

自己的行为应当尽量靠近科学和良知,如果环境不允许,至少应该做到:悄悄地放人一马。虽然现实中不允许不执行命令,但执行的时候,至少不要太卖力。在自己的范围内放别人一马。如同虽然没有“不开枪的自由”,但拥有“枪口抬高一英寸的自由”的柏林墙守卫一样。

后记:4月16日,当小区做第 8 次核酸的时候,越来越多的邻居选择了不做核酸。这个时候,回首仅仅不到两周前,我们所有的人的愤怒,似乎已经有了历史尘埃中的那些故事的荒谬感。

在灾难面前,是龟缩着过痛苦的生活,还是冒着风险过有品质的生活?

在疫情期间,估计很多人都会思考着一个人类的终极命题

龟缩着过痛苦的生活,等待遥遥无期的解封?

还是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过有品质的生活,哪怕可能延迟解封?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也不容易达成一致。

当小区《关于团购实行审批制制度的动议》的投票放在所有邻居面前的时候,大家的选择并非一致。133 票同意,130 票反对,4 票弃权。按照罗伯特议事规则,133 票差一票没有达到 267 的一半,最终,动议没有被通过,大家犹豫地选择了维持现状

也就是说,在灾难面前,作为一个小区,我们集体选择了不对团购进行任何实质性的限制,完全放开,随意组团,保证物资的最大程度供应。

这么做虽然事实上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但是本着科学的态度,大家认为这个风险完全可控,比起无法证实的风险和虚无缥缈的解封,有品质的生活更加重要。

之后的故事,在这篇文章《小区在封控期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争的始末》里面已经详细的描述了。在 “有品质的生活” 优先的大方向下,市场经济蓬勃发展,需求,团购,配送三驾马车齐头并进,正向循环,走向繁荣。

站在4月28日这个时间点回看,我相信大多数的邻居还是会庆幸,我们以 1 票之差,最终没有通过团购审批制的投票。

诚然我们没有比任何小区提前解封,但也没有证据说明,我们如果杜绝了一切团购,真的就可以提前走出小区

而这期间,繁荣的小区团购,至少给每家每户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让大家在足不出户的岁月里,有蛋糕可以做,有咖啡可以喝,有不用担心的充足物资供应

这种供应的繁荣程度,从配送志愿者的数量可见一斑。刚开始,每幢楼只有几个物流志愿者,我可以晚上制作一个感谢海报,写出所有人的名字。到后来,负责配送的志愿者的数量和名字已经多到数不过来,以至于我已经放弃每晚的海报的妄念。他们每个人都有完备的大白医用防护服,防护面罩,鞋套,手套等用不完的防护物资,基本上也控制住了风险。(呃。。。集资的防护物资买多了,这是另一个问题)

我问我的邻居们,有没有这两周让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团购项目,大家迅速列了几十项,其中比较特别的包括:

  • 各种口味,品牌的冰淇淋

  • 环球生蚝、海胆、鱼子酱组合

  • 儿童版可尔必思

  • 天花板日本零糖可乐

  • 包车海鲜(重点在包车)

  • 复活节的儿童糖果和小兔子玩具

  • 上金雀菠萝包+冻奶茶

  • 猫山王榴莲

  • 洗衣机(嗯,几个邻居居然买到了洗衣机)

  • Casa Mia

  • 烤鸭,卤味套餐,辣卤套餐

  • Baker & Space, Luneurs 等各种品牌的每日转送面表

  • M9牛排、法式鹅肝

  • 长街蛏子

  • 涵馆芝士等各种品牌的蛋糕

  • Swiss Butchery 的火腿

  • 咖啡☕️咖啡胶囊

  • 面粉酵母黄油

  • 理发

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是两句话:

  • 我们小区团购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是生活必需品

  • 我们小区团购了一群爱生活的好邻居

回顾2022年这一段一个小区靠团购活着,却还活得还行的日子,我其实心里面还是很开心的。

这让我想起了《三体》里面,当人类地球舰队和水滴的战斗中彻底毁灭以后,先是出现了大低谷,但很快就进入完全不管不顾的繁荣发展阶段。这段时光,用一句话来描述,就是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话用来描述封控期间的选择有品质的生活的小区,也是合适的。

这个过程也再一次证明了,只要有理性科学的态度,带着温度良知,我们可以在灾难里,营造出一个相对舒适的小环境,有尊严和品质地活着

后记:

问:如何看待这个小区的小确幸和上海的苦难的认知矛盾呢?

答:可以求助于盲人摸象的故事。上海太大了,比一头大象要大。在这 2500 万人的大世界里面,这点小确幸虽然无法冲淡如海洋般的苦难,但也是这大象身上无法否认的一小部分。

问:如何把这个故事和《“ 新型流行性正义感爆棚状暴怒症 ” 的传播分析与预防策略》《我们活在现实的 Omelas 里面,我们是不是那些离开的人们?》里面压抑的故事调和呢?你说的是同一个小区,同一群邻居吗?

答:是的。也可以求助于盲人摸象的故事。人性就像大象,那么多样,美好的,温暖的,怯懦的,恐惧的。。。它们都是人性这头大象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它令人恐惧的部分,就否定美好的部分。反之亦然。

安安静静地记录生活的好朋友们

4月份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了。休息一下,聊点轻松的,推荐几个有趣的朋友。
这个世界有一种人写字,就好像打理一个自己的花园,记录自己的想法,自己是自己作品的第一读者。这里向大家推荐这么几个小花园。
CozyClub 是清华的四个女生的合写的一个公众号,其中 Melissa 我比较熟悉,非常喜欢她们写的内容,给我很多启发。
MVM 同学,也是个神奇的存在。是交大的同学(准确的说是我太太的同班同学),之后也一起加入微软,几乎是一样的生命轨迹。从 blog 时期,一直不紧不慢的以一种特别的调调记录着他有趣的生活。
Elfe 和 老公也是很多很多年的朋友。和我一样,喜欢一些有趣却无用的冷知识。我也借着看他们怎么带娃的名义,津津有味的看每一篇文章。
任鑫是个特别聪明的小伙。学习能力也是一流。如果愿意硬着头皮仔细读的话,可以学到好多知识。
安安静静地写点东西,在这个连写字也已经商业化的世界,自然有它本身的价值。

《旅行的艺术》是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