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错了

荀子错了

记得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人性本善/恶》的一场,就有这样的对话

蒋昌建:荀子也说:后天的所谓善是在“注错习之所积耳”,什么叫“注错习之所积耳 ”呀?请回答。
许金龙:荀子说错了!荀子说他看到什么是恶的,还是说没有看到善,你就说是恶的。没有看到善是不善,不是恶,对方辩友。
蒋昌建:你说荀子说错了就说错了吗?那要那么多儒学家干什么?(笑声、掌声)

人一着急就会说出“荀子错了”这样的话,却不知惹来旁观多少笑声。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任何人说“你错了”,但说别人错了不总代表自己对了。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你将无法描述它

我们讨论问题,难免要用到词汇。而只要是词汇,多数是相对值。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你将无法描述它。

如果你说它大,那么什么是小呢?如果你说它红,那么还有不是红的东西吗?因为世界上只有这一样东西呀。

描述只能表达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果有两个不同的东西,我们才能谈得上大或小,高或低,红或白。

正因为描述是相对与人看到的其他的事物,根据人的处境不同,对同一东西的描述可能就完全不同。

有人说“好”(什么叫好?比这个人见过的平均的状态好的叫好)
有人一定说“不好”(什么叫不好?比这个人见过的平均的状态不好的叫不好)

讨论的时候,我们总默认觉得大家站在一个视角,其实不然。《小马过河》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有人说“大”,有人说“小”;;有人说“贵”,有人说“便宜”有人说“高尚”,有人说“卑鄙“。

只有当经历相似,学识相似,处境相似,甚至财富相似,才容易得到一样的结论。不必为了别人的结论和自己不一样就轻易的脸红脖子粗,轻易的怀疑别人或者自己的智商。大家其实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状态,只是大家用了不同的形容词而已。

注:经常想点东西,就写给自己。没有丝毫希望别人也赞同我的想法的意思,也更未尝试过影响任何人。所谓之“自省”。

相关:
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
盲人摸象的故事

《荀子错了》上的13个想法

  1. 拜托,您有哪一篇文章可以没有错别字?

    能否当您写好后自己先认真读一篇?

  2. 不好意思,我上面也有一个错别字,读一遍。

    您的错别字在“轻易的怀疑别人活着自己的智商”这句里。

    说明,我们评论别人都是容易的,自己要做到却很难。

  3. 老实说,要做到“不必为了别人的结论和自己不一样就轻易的脸红脖子粗,轻易的怀疑别人或者自己的智商。”不简单。最起码的要EQ很高。

    有时也会明白这个道理,但心里还是不爽。还好,事后没多久就会淡忘。“学会忘记和放弃”,我正在努力提高自己。

  4. 错鸟错鸟,93 年是刚改为国际大专辩论会,之前的才叫亚洲大专辩论会

  5. 也许过不久,你也可以出一本“哲学的慰藉”了。我一定拜读。
    谢谢你的分享。拥有分享特质的人格是高尚的。用你的理论来说,是因为,跟我相比,你面对生活更加有积极且温和的热情,所以跟我的情况比,我觉得你是高尚的。
    :)

  6. 漏了,对刚才提到的,关于你对生活的热情,除了积极和温和之外,最可贵的,是持久。
    再用你的话来说,坚持下去,总会有点什么的。我要试着学习看看。

    你快成我师傅了,呵呵。

  7.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道德经》

  8. 剖析得很深入,将人们看到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抽丝剥茧还原到了比较原初的状态,但还是那句话,归纳得很好却无法演绎。
    人们为什么要辩论?为的是改变对方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为什么需要改变?因为有些人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另一些人将事情向他们预想的方向推进。
    人都是生理结构类似的人,看到的东西也拥有同样本质,但问题在于有一大批人希望将事情向 A 方向推进,而另一批人希望向 B 方向推进,这里面的原因是历史的。
    作者或许希望尽可能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就不要嘲笑那些“不客观”的人。大家都是“被逼的”。

  9. 和一好友吵架N月之久,然后最近和好了,彼此道歉后她说了一句话:“XXX(她男友)说咱们两个都是一样的,容不得别人说不是,还总认为自己很对”
    很显然,每次都是“荀子错了”…….

  10. 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样东西,你将无法描述它

    不可能,因为有参照体,那就是自己

    如果只剩一个苹果,那么它挺红的,至少比我的皮肤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