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一位体育老师的影响力

说到影响力这个话题,我经常会回忆起我的高中体育老师魏平安老师。说来有趣,读书的时候在众多的老师中并没有注意到他,但是离开了以后回忆起来,总是能想到他,在洛一高毕业生的聚集地,比如贴吧,知乎,学校论坛里面,发现最近二十几年的学生中间最有共同话题的就是这么位体育老师。

这位体育老师还是有点特色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疯了一样的捍卫晨跑和体育课。

有些高中的体育课是常常不上的(教师节广为流传的一句老师的口头禅是:“体育老师有事,我来上数学”),而在我上学时候的洛一高,一周五天的晨跑和四天体育课是雷打不动的,谁都不敢占用。早上天不亮就睡眼惺忪的集合跑上几公里,一周四天下午有体育课。体育课先从绕操场跑几圈开始,然后是实打实的按训练运动员的架势开练。因为体育课时间多,标枪,跳高,体操,单双杠,三级跳,跨栏,排球,乒乓球,篮球,足球,短跑,接力等等都挺严肃的学了一遍。我脑子里的一个高中定格的画面就是在夕阳下一群学生背着手在看台上双腿跳到顶端,下来,如此往复直到精疲力尽。我毕业的时候在班上属于体育比较弱的那种,上了交大短跑、长跑班里从来都是第一,都是被那时候折腾的。

如此强悍的体育课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个脾气大嗓门大的魏老师。在我读书的时候他就是个普通的体育老师,个子不高,足球很好,脾气很大,说话以粗鲁为特色。哪个老师想动动体育课主意,立马就被劈头盖脸的骂回去。那是真的骂,骂得旁边的女生都红了脸。早上要想在寝室里面多睡一会儿不去跑操,十有八九会被怼在寝室里被光着屁股赶下床,在寒风中罚站。在操场跑圈的时候会有人躲进厕所少跑几圈也被逮出来站成一队补跑。对于女生也是毫不留情,谁每个月做操而不跑步的天数多了,他恼火的跟有人偷了他的钱似的。

我感兴趣的是,这么一位很普通的体育老师是怎么让事情发生的。在公司,学校,或者任何人类组织中总是这样,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一些事情做不成,比如学校不重视就是一个常见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体育课变成二等公民。但这老师一己之力就把这事儿做成了。

魏老师给我的印象就是,学校重视不重视体育课那是学校的事情,学生是不是重视是学生的事儿,而他以二三十年为跨度,能让每届的学生乖乖的每天都跑几公里。他其实也没有什么权力,就是靠骂,靠逼,靠坚持,但这粗糙的做法的背后还是有一些通用的东西的。

魏老师的方法

第一,态度会影响别人。每个人都很忙,都有各种的冲突的目标,他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其实和推动者的态度及其相关。有一个坚定的捍卫体育课的魏老师,其他的老师都会让道,就算是再偷懒的学生也得乖乖的听命。一个坚定的捍卫安全演习的安全主管,也是一样。你的态度的确会影响别人,这跟职位是可以没有关系的。没有影响力的人,只能由别人的态度影响自己。

第二,不惧怕冲突。世界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情。要想捍卫一些东西经常会产生冲突。不惧怕冲突,通过冲突明确价值,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的重要特征。过于在乎和谐的人只会一声哀叹:做件事儿怎么这么难。

第三,勇敢。表面上看魏老师和Rick创造了过多的冲突,是容易被组织干掉的。实则不然。做事情的人大多数是看得到的,大多数的人还是欣赏那些做事情的人。有一些人就是把自己是否被fire置之度外,把晋升什么的置之度外,长期来说还是容易受到认可,也是容易把事情干成。这样的人因为独特的价值,反而是那些最容易被认可的人。

买保险,书面为准,市场定价 — 融资的三个小提示

朋友打来电话问融资的问题。我简单粗暴的给了如下建议。深究起来,不见得在所有的场合都正确,但作为提示还是有它的价值的。

其一,能融资的时候融资(买保险)

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融资。虽然有好几家都在跟我谈,但是我到年底差不多就打平了,以后就不再需要钱了。我要么不融资了吧。

我的答案是:融资。越是不需要钱的时候越需要融资。

在不需要钱的时候融资,拿出来的5%或者10%的股份当作保险费,换来的现金储备可以当作公司的保险。

要是一切如自己所预料的那样,这笔钱放在银行里面没有用到,看起来好像是自己的股份白白的稀释了。但万一没有按照计划打平呢?万一有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呢?有了一笔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至于死掉。

买保险不就是这样的吗?如果买了意外险而结果没出意外,不能说这个保险白买了。这个保险当然是有成本的,但是在九死一生的创业路上,有一个保险比没有保险风险敞口无限大要好得多。毕竟创业公司没有到达盈亏平衡点可是比飞机掉下来的概率大太多了。

提高成功率,比成功以后更多的钱,在多数情况下更有意义。

其二,没有书面的投资意向书就当没有发生(书面优先)

最近有好几家都在谈。好几家都要了很多的资料,有的还签了保密协议,已经谈的很深入了。我应该选这家还是那家呢?

无论估值是多少,无论条款是什么,没有一个书面确认的termsheet(TS),就当它不存在吧,至少不要报太大的希望。索取资料,只是投资人进行投资判断的第一步。资料是进行投资判断的基础,还有条款谈判也只是给不给TS的判断依据。而对于创业者,把进入谈判就当作投资意向确认就傻了。千万别把别人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当作别人的承诺。

虽然大多数投资意向书除了保密条款和禁止接触条款(No-shop) 以外的条款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这两条也只是限制公司的),并且签了TS最终没有签法律协议,或者最终钱没有到账的情况时有发生,但TS毕竟是一个意向的明确表示,投资者改变主意还有一些声誉上的成本,而这个都没有,就离融资的发生差的太远了。一个放在桌子上的termsheet远胜过口头上的十几个的讨论。

一个很重要的常识是,Termsheet一般是投资者先签好,然后交给创业者签,创业者拿到以后是可以不签的。除非有其他的口头的约定,拿到TS然后再决定签不签。不要有心理压力以为别人出了termsheet自己就一定要签,或者因为这个压力不敢让投资人出不是很满意的termsheet。创业者手里面有多个termsheet然后从中选择一个签是常态(如果你公司足够好的话)。

其三,不要自己报估值(市场定价原则)

我觉得我报的估值很合理呀,那个谁谁谁都是xxx,我觉得我应该是yyy。为什么投资者会那么惊讶呢?

除非自己对于真个过程真的经验丰富,不要轻易报估值。

正确的说法(以及正确的态度)是应该让市场定价。把定价这样专业的事情交给市场(也就是投资者)。你可以告诉投资者自己的运营数据,可以告诉他们增长速度,可以告诉他们上一轮的估值,然后告诉他们你愿意接受市场的定价,但是不要自己为自己定价。退一万步,即使报价也至少不要咬死一个价。公司的价值是你能够拿到的估值,而不是自己心里的那个值。

自己心里的估值常常是不准确的,靠新闻报道里面别的公司的估值去评估自己的公司,很可能年都过错了。有太多的其他公司的条款和运营数字等细节你并没有完全掌握,所以不要轻信自己的估值判断。参考第一条提醒,迅速完成融资比计较高估值常常更有价值。

再次强调,若是原来的想法和这三个提醒不一样,看了以后依然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自己原来的想法是对的,很有可能你是对的,但只要思考过这三个问题的另外一面,也就起到了它们作为提醒的作用。

祝好运!

10分钟韩语教程

经常旅行,而且对语言感兴趣,所以到了一个地方就努力的通过猜,来学习那里的语言,结果发现居然能够连猜带蒙的看懂一些语言(注意,只是看懂,不是听懂)。

今天说说韩语。

韩国字看起来完全摸不到头脑,既不像汉字,也不像英文,但其实就是另一种写法的汉语拼音。书面的韩语,可以一边看,一边拼发音,拼完了猜意思,猜到了就窃喜一下。

韵母

先说韵母:右下左上一横一竖

ㅏ a

ㅜ u

ㅓ eo

ㅗ o

ㅡ eu

ㅣ i

要是加一个短横,就在前面多一个y的音就好了,比如ㅑ ya, ㅠ yu, ㅕ yeo,ㅛ yo

好了,主要韵母搞定了。

声母

韩国语言学家实在是聪明得很,不愧为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声母就是舌头,喉咙,或者嘴巴的形状,所以基本上不用费力气就能记住。

ㄴ 舌尖上翘,顶住牙齿, n

ㄷ 舌尖再翘的厉害点,d

ㄱ 还是舌头,就是后面拱起来,g

ㄹ 这个最形象了,把舌头卷成卷饼的样子, r,或 l

ㅁ,这个跟舌头没关系了,是嘴巴撅起来的样子, m

ㅇ 这个圈圈就是喉咙,放在字的最前面不发音。最后面发 ng。

ㅎ 喉咙的气出来在上壁出现摩擦,就是 h

ㅂ b (或者f)

ㅍ 嘴巴拉平中间出气 p

ㅅ 这个形象地模仿了嘴巴向两边咧开的摩擦音 s 

ㅈ 这个是以ㅅ为原型,加一点点摩擦 j

摩擦的更剧烈一些,ch

ㅌ 形象的表达了舌头牙齿在中间,t

输入

要是在Mac电脑上,自己添加一下韩语输入法(比如,工振厅罗马字),然后英文键盘上原来的字母的位置就是韩语对应的字母,比如敲 D, 出来的就是ㄷ,敲 M, 出来的就是ㅁ。最终打出来的有可能就是正确的韩文。这也是一张很好的韩语和英文字母的对照表。

10分钟韩语课程到此结束。恭喜你,你可以尝试看懂韩语了。

例子

举个例子,随便拿出个韩国签证:

最上面的大字:

대 한 민 국  大韩民国

上面就是汉语拼音 Dae Han Min Gug 的拼写(ㅐ念ae,姑且念做a吧)。

内容里面的大家自己体会:

성 seong 姓

명 myeong 名

생 년 월 일 saeng nyeon ueol il 生年月日

성 별 seong byeol 性别

等等。个人认为,韩语和普通话的念法差别远小于中国的很多方言。

最近的《釜山行》的海报,大家拿着这个对照表,至少可以勉强猜出最大的几个字:

釜山行 (Bu San Haeng)

7月20日 大开封 (7 ueol 20 il dae kae fong)。

再比方说机场。如下的标牌,大家自己去对照汉字自己猜吧。

好了,没骗人吧。10分钟学到可以看懂一点韩语的水平。

虽然这个方法不慎科学,就像用“古德猫宁”标记英文一样,也不见得到处都可用,但10分钟的投入学会一个语言的初步,这投资回报率还是很高的。以后有空再写俄语和日语的10分钟教程。

最后声明,我没学过韩语,大家使用本教程后果自负。:-D

用漂亮的照片迎接新年

新年快来的几天上海的天气晴好,能见度高。登高望远,拍了些漂亮的照片,迎接新年。自己也开始打扫房间,清空邮箱,收拾整理,准备迎接新年。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拍摄地点:黄埔路199号上海外滩茂悦酒店32楼

照相机:Sony A6000

照片原图放在阅读原文里面,请自取。

10岁的孩子心中的魔法世界

哆啦A梦

快要满十岁的儿子最近居然开始疯狂的迷上了哆啦A梦。他看了无数集《哆啦A梦》的动画片,买了几个大大小小的毛绒哆啦放在自己床边。最主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是一只哆啦A梦,每天自言自语,贴身带着纸片做的各种道具,平时不断的拿出道具出来大喊一声,说话的腔调像极了哆啦A梦,签名也改成了小哆啦。

我偶尔怀疑这个行为对于这个年纪是不是太幼稚了,但我仔细回忆,我自己把自己想象成动画片人物,有几个以为是真实的玩偶朋友,并且完全痴迷的活在那个世界,也不是懵懂的6-7岁,而就是10岁左右的样子。

成长的故事

看着他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的样子,我倒开始形成对于宫崎骏的《魔女宅急便》的另一种理解。

以前我以为故事就是如电影讲述的那样,一个小魔女琪琪13岁骑着扫把带着黑猫去找工作,是一个偏魔幻的故事。但我现在的理解是这样的:他讲的并不是一个魔幻故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成长的故事。琪琪从来没有过魔法,小黑猫吉吉也从来没有说过话。

电影最后一幕琪琪问小黑猫吉吉“你听得懂我说的话吗”,吉吉回答“喵”。其实不是因为猫不会说话了,而仅仅是因为琪琪长大了。虽然最后一幕的大团圆结局中琪琪还有一点点魔法,但我估计那也只是宫崎骏不忍心让小朋友过早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的一种安排而已。琪琪的魔法的消失只是时间的问题,或者说,她不再坚信自己有魔法,只是时间问题。

刚刚,儿子大喊一声,说自己要去充电了,然后跑回房间把空气里中的插头放在自己身上,然后从衣服里面贴身挂着的大环保袋里面拿道具出来。他在我眼中就是那个依然有魔法的琪琪。他完全的活在一个自己想象出来的世界里。这真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有一天,他会慢慢的对这个魔法世界失去兴趣而进入了我们叫做真实世界的世界里。那个时候,我既应该恭喜他长大,也会为他的魔法的消失,而感到一些遗憾。

痛苦很多时候来源于自己的能力和环境的挑战的落差

自身的能力和环境的挑战总是有落差的,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只注意到了环境的不如意,把注意力放在了环境上面,从而形成了烦恼的情绪。这就好似初学的画家抱怨人的脑袋长得不规则,不如正方体好画,或者森林的颜色过多一样;或者和登山者抱怨山太高,路太陡一样可笑。好的画家和好的登山者自然对于自己技术所及的范围以内的部分驾轻就熟,抱怨复杂的人仅仅是因为没有能力驾驭而已。

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的限制带来几个好处:第一,它减少负面情绪。第二,它提供解决方法。

苦恼

最近的确自己苦恼的东西比较多。就连家里乱七八糟都会导致自己的苦恼:为什么酒店就可以那么干净家里面就远不能达到那个水平呢?其实,本质还是自己没有能力驾驭这个复杂度,并且自己没有计划在这个领域解决问题。

公司管理领域,发现很多事情不如自己设想的那样发展,很大的原因是自己的管理方式,用人的方式,授权和指导的方式和实际的挑战之间有差异。

学习

如果再问一个为什么,其实这很有可能是停止学习的表现。当学习欲很强的时候,就连手机线如何打结,Excel的快捷键这些小东西都在自己的学习的范围内,而停止学习的时候,对于不好掌握的东西几乎只有痛苦和烦恼这样的反应却没有积极主动的办法,或者指望改变外部或者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这或许也是一种衰老的标志。

注:说到衰老,我揣测就是这个世界一直产生各种新的名词,新的工具,让大多数人追得应接不暇。直到有一天,有一群人放弃追逐了,出来什么新名词和新的手机也不感兴趣了,和十几岁的孩子开始彻底无法聊天了,这或许就叫老了。

尝试合并的方式发送消息

曾经写过我写东西的原因

有人写文章就是为了促进思考

阅读这个公众号的正确方法

总的说来,就是我写的东西的读者是自己,虽然我不介意其他人也看一看,并且给我一些正向的压力,但这不是初衷。

微信公众号的设置的确给了我很多困扰。它的确对于我写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写产生了影响。这和blog的差异还是很大。我自己记录一下今天重量减少一斤并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推送给上万人不管怎么说都有些不合时宜,在半夜推送更加如此。

所以为了平衡公开发布和推送机制的冲突,我想尝试一下合并发送的方式。就是平时有什么东西就记录下来,合并成一个多图文的消息,就是一次推送有好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来自于过去一周的点点滴滴,或短或长,内容也是完全为了自己的思考的记录,然后一起发出来。

试试这样是不是一个好办法。

学习不能停

周末做了些家务。

说起家务这件事情,我发现自己还真的不怎么会做。简单如怎么叠衣服,我都做的不是很好。这件好似在初中时代就应该学会的东西,我还需要照着一本整理的书一步一步来。

心里有一丝丝不好意思。而敏感的我发现这心里的一丝丝不好意思其实正在阻碍自己的学习。

社会有一种约定俗成的什么时间学习什么事情的时间表。比如语言就应该小时候学习,作文就是初中的时候学,时间管理/项目管理就是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学习的,而年纪再大的时候需要学的东西就应该相对应的往上走。任何时候反过去学习理论上常常是更年轻的时候学习的,就会在心里有那么一点点不好意思。

叠衣服是这样,编程是这样,画画是这样。这样的事情很多,和年纪的对应阻止了自己开始动手。问题是,年纪越大,自己觉得该学的东西就越少。

另外一个阻碍自己学习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意识到很多领域需要学习。因为习惯太久了,所以就会出现匀速直线运动下去。比如品味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在众多的东西中挑选最好的那个是需要能力的。或许我们是因为曾经没有钱,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机会就没有接触到的东西,当有了机会,如果不敏感的发现,这是需要学习的,就会发现有了钱,有了时间,有了机会,自己还是那个自己。

微信朋友圈过一段就会流行一次的鸡汤文“富豪节俭篇”,会描绘比如某某首富毛巾27年没换过等等的事迹。我的解读是,即便这是真的,也是白手起家习惯了,就没有在这个领域再去改变自己,努力去学习过的更加有品位。(当然有或者没有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与成败其实无关。不管怎样,不值得去模仿)

静下心来,该学习的地方还需要学习,这样自己才不至于干枯。

上篇:10岁的孩子心中的魔法世界

认知的围栏

在商店里面买单,旁边的一位50岁左右的顾客问有没有折扣。店员说加入会员就有,只需微信扫码,点关注就算加入会员了。这位年纪不算太大但也不年轻的顾客坚持说,手机这东西我搞不来的,你来帮我操作。店员说我教你。顾客说我学不会的,你帮我干了就行了。如是纠缠了半天。

要说微信他是装了的,应该会最基本的操作。微信扫码这事情还真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看一遍应该谁都学得会。学会了呢,肯定比每次求人来操作省时省力一点。那他为什么就不学呢?一定是什么阻止了他去学习。

其实阻止他的,也在阻止我们每一个人。我把它称作认知的围栏。它是一种对自己是谁的认知,觉得自己是什么,不是什么。在自己认知领域的事情,就会花精力去学习;而觉得自己认知以外的领域,就自动的关闭了学习的能力。这个无形的围栏把自己框得死死的,让自己不越雷池半步。

举几个自己的例子。

做菜这事,就在我的围栏之外。我从小就觉得自己不会做菜。我宁可自告奋勇的洗碗也没有尝试过做菜。越到后来自己做菜的必要性越小,直到退化到会烧开水却不太会煮米饭的地步。和我相反,太太基本上对于带电的插座呀,网线呀也是放在自己的围栏之外的。要说换灯泡这事也不比微信扫码难太多,却难倒无数女人。原因就是潜意识里面男人觉得做饭让自己更像女人而女人觉得自己搞电的东西让自己好像男人,这和自我认知不符。

认路是另一个男女都有认知围栏的领域。很多男人是不理解女人为什么看不懂地图的,我也是不很理解。但反过来,我发现在商场里面迷路这件事情也是女人可以笑话男人的。我去了静安嘉里中心无数次,找一个店还是跟第一次去一样,几乎需要动用“广度优先遍历”算法。

今天因为思考了围栏的事情,稍微花了一点点注意力,放弃了我依赖的男人思维方式(在脑子里面画地图),而是用女人擅长的哪个楼梯下去的哪个店隔壁就是这样的方式去思考一下,总算是永久的记住了店的位置。要说,跨出这一步也是简单得不得了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围栏,把自己拦住,我不会画画,我不会跳舞,我不会编程,我不会管理,我不会。。。。围栏越多,学习的机会越小。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所有的领域都成为专家,有限的精力不能分散到方方面面,但有的时候,用小得忽略不计的努力就可以进入一个新的世界,我们就应该跨出自己认知的围栏。

至少,跨出一小步。

上篇:学习不能停

如何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习编程

先说我的经历。

我学习编程比较早,是在五年级结束的那个暑假,也就是1988年六月份。

我学编程有这么几个机缘巧合。

环境

第一个机缘,是我出生在一个工程师家庭。爸爸是交大电机系毕业的,家里面各种电子相关的书比较多。我最早接触的是二极管三极管这样的电路,三、四年级的时候迷着做收音机,音乐门铃什么的,看的书也是《电子报》一类制作各种电器的。而电脑是因为其中有一本叫做《计算机台历》的,里面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让我似懂非懂的看了两年。

启发:我觉得家里的书籍反映了父母的职业和爱好。我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是也是孩子寻求知识的最容易获得的来源。家里面放什么书,孩子若是有哪方面的天赋,就更加有机会顺着这个阶梯入门。一切发生的自然而然,父母可能全然不知。我怀疑我的父母到今天,或许还没有意识到那个时候书架上从来没准备让我看的书,对我的影响。

老师

第二个机缘,是出现了一位老师,我的大哥。我哥哥和我年纪相差比较大,那年暑假他正好大三,再回家的时候随口问了一句我要不要学编程。我当然随口说了句“想”。于是拿出谭浩强老师的《Basic语言》,花了半个小时开了个头。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把所有的暑假时间都花在了研究那本书上面。

启发:老师不见的是需要报什么班,也不见得需要很长时间。小孩子的学习欲(尤其是对自己小时候就感兴趣的东西)就像干柴一样,一个火星就足以点燃。但问题是,世界上的东西太多,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应该扔出哪一个火星。比如对于那个时候的我,遇到声乐老师也不太会像学习电脑那样着迷。我现在家里面放着钢琴,儿子也没有花什么时间在那上面。所以要多扔几个火星试试看那个能点着。

机会

我的计算机学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机缘,就是我当有使用电脑的机会。这也是相当难得的。1988年电脑还叫计算机,都是在空调房间里面,进门要换白大褂换拖鞋仔细的除静电的,里面一排排几个冰箱那么大的主机,还有磁带机里面转动着脸盆大小的磁带,以及打孔的纸带机。因为父母的单位里面有这样的计算中心,所以我有机会溜进去了几次,可以把自己在纸上准备好的程序输进去,看了一下黑底绿字的现实结果。刚开始,无非是一个两三个嵌套的FOR循环打印星号组成的圣诞树什么的,但那神奇的感觉让我兴奋的几天都睡不着觉。

启发:如果有可能,还是应该带孩子去看一看这个时代最先进的东西,孩子对于先进的和现状的科技其实是没有什么分别心的,学习起来几乎成本一样,所以创造些机会让孩子接触些成人自己都搞不懂的领域,不是件坏事。

若有更多的机会

当年毕竟条件有限,上机的机会几乎是半年才有一两次,更多的时间,只好在纸上编程。写好了,一遍一遍的读,在脑子里面运行。居然自己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开始写了个贪吃蛇一样的程序,还可以翻屏的。这几十页的BASIC程序现在还在家里的档案里面装着,从来都没有机会在一台真的电脑上跑起来过,我很怀疑写的是不是真的能够跑起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我的QWERT键盘的指法,是我二哥在一个硬纸板上画好了键盘的位置我画一个暑假练出来的。因为没有电脑用,我之后的几年经常跑到附近的商场里面在那台陈列的Apple II的橱窗前徘徊,解解馋。

启发:我有时候在想,虽然我已经非常幸运,但那个时候有稍微更多资源的话或许我可以学习的更深入一些。家长对于今天的孩子,分辨哪些是过度的宠爱哪些是合理的投入很难,但如果有机会,孩子的真正的兴趣和激情的方面的投入还是值得的。虽然孩子会“沉迷”在一些事情上,但这也是孩子最宝贵的一种学习和探索的原生动力,长大了就那样没有了

行动

一转眼自己的儿子快要到我接触电脑的那个年纪了。这一代人幸运得多,技术也早已经编程普及了。他有机会比我们当年快得多,广得多的学习。

这是他的整个学习过程供大家参考(大多数并非我安排的顺序):幼儿园的时候开始学习Scratch语言,搭乐高的Mindstorm,用LabView图形化界面编程。之后接触Minecraft的搭建以及编程,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C语言,我帮他找了交大的老师每周两次跟着学习,之后系统的学C++。跟着老师学各种算法,得信息奥赛上海市第六名。最近开始对Java,iOS编程感兴趣,(还趁我不注意学了一小段Visual #F – 让我直摇头),这两天用智能家居设备在家里各种违章搭建(因为我自己的经历,我们决定家庭财政对于他经过批准购买的智能家居设备赞助一半的资金)。

这些学习会将他带向何方,我完全不知道,谁又会知道呢?但无论最终这条路指向哪里,我都愿意和他一起跟着自己的兴趣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