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jianshuo发布的文章

近期的活动

最近我参与的活动

  • 2005年5月13日 客齐集小聚(北京)8人参加
  • 2005年5月14日 客齐集小聚(上海)30人参加
  • 2005年5月16日《突破自我设限》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上海理工大学
    王建硕

  • 2005年5月17日《从社团领袖到社会栋梁》客齐集/优友地带职业发展论坛 上海财经大学
    冒志鸿 UUZone CEO

  • 2005年5月20日 咖啡豆计划学生小聚 – 项目讨论(仅限邀请)
  • 2005年5月21日 社会性软件在线论坛 – 王建硕 晚上8:15 – 9:00
  • 2005年5月24日《知道你需要什么吗》上海大学
    刘志健 微软亚太社区 项目经理

  • 2005年5月24日《我的那四年》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上海商学院
    尹靖 微软亚太社区区域经理

  • 2005年5月24日《从社团领袖到社会栋梁》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
    冒志鸿 UUZone CEO

  • 2005年5月26日《从入学开始准备毕业》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同济大学
    刘润 微软全球技术中心 合作伙伴支持部 经理

  • 2005年5月24日 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复旦大学
    王建硕

  • 2005年5月31日 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
    唐震 花旗银行客户关系管理部经理 原交大最佳辩手

  • 20045年5月26日 客齐集社会性软件研讨会(北京)
  • 20045年5月27日 客齐集小聚(北京)地点待定
  • 2005年5月28日 咖啡豆聚会 – 横戈 BlogBus CEO
  • 2005年6月2日 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 (未确定)
    王建硕

  • 2005年6月10日 咖啡豆聚会 – 罗颖 《每日经济新闻》广告部总监
  • 2005年6月24日 咖啡豆聚会 – 冒志鸿 UUZone CEO
  • 2005年7月 咖啡豆聚会 – 张樟 《将爱情进行到底》制片人,话剧《单身公寓》主演

希望大家捧场。

注:最近MSN Messenger上面有些问候,没有能及时回复,见谅!
注二:以上活动,以校园海报或通知为准,有可能会有变化。

咖啡豆计划

2005年初,我希望在2005年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在办摄影展之前,咖啡豆计划其实已经筹划好了,这是一个简单的计划,希望大家指正。

解决的问题:

  1. 在大学的时候有时间,但是没有钱,有很多想法,但是没有途径可以得到小额捐助;毕业以后,进入大公司,有钱了,但是没有时间。
  2. 在大学的时候想和在著名公司里的师兄师姐请教发展方向;在公司做的时间久了,想和在校的学生交流最新的想法。
  3. 在大学找在著名公司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很难;在大公司里,招聘到优秀的实习生和新员工更难。

资金:

  1. 在邀请的小圈子内由个人捐赠作为协会基金。
  2. 协会会员可以申请借用基金,作为咖啡豆小聚,书籍,建立网站,旅游,艺术,参加研讨会等费用。
  3. 借用者保证在毕业一年后归还所借款项,并在毕业后三年内为协会基金捐赠,数额不限。

活动

  1. 咖啡豆聚会。聘请捐赠者和同学见面,畅谈关心的所有话题;捐赠者负责招待咖啡等饮料,参加同学缴纳50元人民币每人的活动费用。该费用由捐赠者收取,并开具手写收据。参加者凭收据到协会报销。每次聚会,学生通常5人,以8人为最高上限。
  2. 基金赞助。任何学生会员可以申请使用协会资金,经协会批准,发放资金;受捐助者有义务公开使用情况。

组织

  1. 设财务一名,基金利息部分作为财务收入。财务负责发放资金,兑现发票,记录财务活动,并对所有成员有汇报义务。
  2. 设主席一人,由捐助者产生,负责协会方向,批准赞助项目。
  3. 义工若干。提供网站,美工,处理,邮寄,联络等任务,根据工作时间,由协会资金发放工资。

理念

  1. 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捐赠者有权设定所捐赠款项的使用范围,以及附加要求。受捐赠者在接受附加要求后获得资金。每笔资金,捐赠者知道自己的钱用于什么项目及结果。受捐赠者了解资金由谁捐赠,并可以与之联系。
  2. 商业运作的理念。该项目以良好意愿开始,以商业的智慧,严谨,公平,民主的方式运作。

问题集锦

问题:这个项目的性质是什么?
回答:因为民间基金或者非政府组织现在还在探讨阶段,不能作为基金运作,我们把它定位为一个帮助个人互助的中介组织。

问题:什么样的项目可以申请资助?
回答:初步定为:背包旅游,域名,网站建设,参观艺术展,与捐助者人交流,书籍,图书馆等的会员费。更多的范围可以由捐赠者的意愿设立。捐赠者可以指定自己的捐赠的用途。

问题:这是一个助学金或者风险投资吗?
答案:都不是。这不是一个以帮助贫困学生为目的的项目,已经有很多这样的资助渠道。相反的,这是为了已经在经济上比较独立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项目的机会。同样,它也不是一个风险投资。它不以经济回报为目的,它更多的是提供小额资助1500元以下,并建立沟通的渠道,通过项目连接起在学校的学生和已经走出校园的专业人员。

问题:协会的服务对象是谁?
回答:主要服务对象是捐赠者。与其他所有的捐赠项目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帮助捐赠者完成捐赠过程的组织;只有以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运作,才可能又不断发展的可能。基金并不像其他的任何基金会一样,将每一个捐赠者的钱组成的大的池子提供协助,而是会向捐赠者和被捐赠者提供连接,审核,转帐,汇集,分割,合并,报告,公正,追踪等服务的组织,并从捐赠者处获取管理费用。

问题:我如何可以捐赠?
回答:联系财务,2005年度为蔡佶燕 (cai_jy1105@hotmail.com)获取捐赠意愿表。

问题:作为捐赠者可以获得哪些服务?
回答:捐赠者有以下权利(例子): • 获取正式的捐赠证书 • 索取捐赠款项的使用情况,使用人以及项目的进展及结果。 • 指定捐赠的用途,并获得报告以上服务由捐赠中的一定的比例(约50元)支付成本以及义工。

问题:退出机制是什么?
回答:一个合理的组织必须有合理的退出机制。如果在必要的情况下(如法律,管理,或合并等)需要该项目取消,剩余所有的资金将按捐赠额的比例返还给退出当年的捐赠者,之前的捐赠资金不予返还。所有对基金有债务关系的个人的所有债务自动取消。

问题:为什么名字取”Coffee Bean”呢?有什么含义吗?
回答:其实,我只需要一个名字就好。因为第一次聚会是在星巴克请大家喝咖啡,以后的很多次活动都在咖啡馆,所以想用咖啡纪念我们开始的地方,并象征交流。加个”豆”,只是觉得在变成香浓的咖啡之前,我们的年轻人都是咖啡豆。

问题:为什么学生每人要付50元钱?
回答:这是问及最多的问题.这个规则是根据"商业运作的"原则设立的.在参与微笑图书室2年的经验告诉我,愿意捐钱的人很多,愿意出力的志愿者很多,但同时出钱又要出力的志愿者大多没法坚持.我想通过50元钱的形式,达到三个目的:
1.对于咖啡豆聚会的嘉宾,他们可以得到50元钱,就可以请学生们在很好的地方(比如星巴克,或金茂大堂)喝咖啡,喝茶,基本上不用自己出钱,而且还有些剩余,可以负担来回车费等等.虽然没有人会非常在乎这些钱,但我希望他们贡献了思想和时间,就不要再同时出钱。其实,参加过聚会的嘉宾一般都会随后捐钱给这个计划,但那是另外的捐赠,和聚会无关。
2。对于学生,我希望建立一种暗示:这个机会,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这个象征意义的“门票”,让他们了解到应该更加珍惜这些机会。他们最终还是拿发票全额报销,但我觉得,一点点组织上的变化对结果非常重要。
3。对于捐赠者。愿意捐赠的人很多,但是扼杀捐赠意愿的杀手是不知道钱被用到了哪里。通过一个财务对“门票”记录,我们可以为每个捐赠者给出一个清单,“您的钱,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捐赠了哪些学生和某某某交流的机会”。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捐赠。

最近的活动:

  • 2005年5月28日 咖啡豆聚会 – 横戈 BlogBus CEO
  • 2005年6月10日 咖啡豆聚会 – 罗颖 《每日经济新闻》广告部总监
  • 2005年6月24日 咖啡豆聚会 – 冒志鸿 UUZone CEO
  • 2005年6月(时间未定)咖啡豆聚会 – 张樟 《将爱情进行到底》制片人,话剧《单身公寓》主演

感谢各位的时间。你们愿意分享,让我非常感动。感谢横戈小鱼近期的无私捐赠。

几点说明

  • 这个计划更多的是一种对捐赠机制的尝试。我深感于文化,教育,艺术,科学等繁荣,和完善的捐赠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公益活动,不是有激情就能做得好的事情,我就是在尝试这种机制。有可能会失败,但不自我设限,去试一试总可以吧。
  • 我没有考虑推广计划。眼高手低是大忌。我在2005年的目标就是影响到十个学生就足够了,只在上海。如果这个想法本身能够启发其他人,在其它地方搞同样的活动,这个咖啡豆计划的提出也就值得了。
  • 我借鉴了微笑图书室的经验和教训,非常喜欢Junior Archivement的专业的组织,也欣赏刘润孜孜不倦在他的捐献时间、分享幸运活动上的努力。咖啡豆聚会的提出,是建立一种小规模分享(8人以下)的尝试。

让我们吹捧出中国自己的产业来

看到一条留言,说:“让互相吹捧蔚然成风。这是时代最缺乏的精神”。我一般对留言不做辩解,因为,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不过这让我生成一个新的想法。

刘韧Keso登高聊起英雄和伟人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我的好友朱海军。以他从来不会谦逊的张狂个性和多少人也遮蔽不了的光芒,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在33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他必定是当今的一颗巨星。他每天写作几万字(注意,是每天),累年不疲;如果他现在在世,必定把blog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对我说,“人们都不能接受身边的伟人”,此话本身已经张狂得可以,他指的伟人是他自己。《中国青年报》在他辞世时整版报道时说,“你寂静了,整个网络便寂寞了了”。

他说的有道理:为什么人不能接受身边的伟人呢?如烟的历史中的伟人,在他们身边的人,或许,根本感觉不到他们任何的光芒,就像我们周围的朋友一样。Keso说,当年在八一厂的时候,到处到电影明星,反而从没想过签名什么的。在中央台工作的朋友,看到的各位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主持人,不也是普通的同事吗?其实,名人不见的是伟人,伟人在朋友圈里,也未必混得上名人的份。

只有时间可以判断谁是伟人,但名人,我还是可以说两句的。

从上海这个地方上来到我们首都北京的我有种感觉,在北京之外,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做大事,做实事的IT人岂止千万计?但是为什么媒体上出现的,我们的眼球关注的,老百姓谈论的那些被称为名人的,乃是数得过来的北京的几十位而已。在我拜见的大牛中,各个亲和有理,丝毫不觉得是名人。在硅谷的几位,不也是平常人吗?以至我说:“在近距离接触的时候,都觉得很熟悉,在他们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很多我周围的朋友的影子。”

百思终得其解:其实,本无名人。公众视线中的名人乃是靠媒体(包括blog)不断强化,包装出来的。产生一个名人很容易。像我这样为每个月总忘了贴发票报销而痛苦不已的凡人一个,被各位真正的大牛错爱,竟然也成了本周最有人气人物。淡然一笑,这名,来得容易的,去得也容易。

反观硅谷,乃至整个美国IT业之于中国及其他国家,不也有些像北京的IT圈之于中国全国么?以Heypix.com为例,波士顿三个人的小公司,一个想法,一个工具,经Robert Scoble等已经著名的人物,以及本地的,全美的各种媒体吹捧,迅速的四个月让大家看到了价值,被CNET买了去,又我们国内的网媒纷纷翻译过来,转载在重要位置,搞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而我看到的多少国内的好公司,东西比他们好很多,不就是我们的IT评论圈缺乏“吹捧”的习惯,不屑去注意,不屑去“吹捧”,甚至没有勇气去吹捧,才使他们默默无闻吗?

让我带个头,给出个例子。吕欣欣做的冬冬就是比我在硅谷见过的好得多的想法和团队,他们在六月份会出东西来,让我们大家来“吹捧”他,鼓励他,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一个新的本土的,中国自己的小公司的价值。这也就是我在硅谷的感想:让我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本土的小公司,都来做那可爱的授粉的小蜜蜂,关注着这些小公司的诞生,成长,新产品的发布,像小蜜蜂一样让想法和投资联姻,让产品和市场结合。

我会从我做起,我会一如既往的“吹捧”我见到的又思想的人,人为的造出些名人,“吹捧”需要帮助的公司,让他们更加成功。我就不信,我们放着我们如繁星一样的人才,非要去“吹捧”那大洋彼岸的公司,还抱怨中国没有创新的环境。没有环境,还不是拜我们自己所赐吗?。让我们一起“吹捧”出中国自己的产业来。

注:今天惊人发现:Yahoo起家的时候不就是一个网址站吗?哈哈。

删,还是不删,这是个问题

今天删除昨天的blog上留言一条,其中看到“缺失道德的调梁小丑而已”等字句,并且用了假名,假邮件地址。在此,重复我的原则,“批评,没问题;批评别人,不可以”。

我一贯的原则是,任何的留言,我都是欢迎并感谢的。只要内容可读,并促进有建设性的讨论,不同的意见,是blog中可以看到的最最珍贵的形态。但是,不允许人身攻击。有句俗语,不要提及别人的名字,除非是在赞扬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说你的观点,不必辛苦举证别人的人格的问题。

我在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中讲的被误解时的心态;而我们又何苦去误解别人呢?虽然很多观点很在理,如果带上了人身攻击的哪怕一个字,也就永久的关上了沟通的大门。

尼采还是有句话说得有道理的:“要破坏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歪理为它辩护”而这几字的人身攻击,便是那帮你辩护的歪理,让观点立刻站立不住。

张锐在Blog上删回复是不是道德踩线中说:

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是公器,是广场;BBS是社区,是宗族祠堂;blog却是每个blogger的私家花园,blogger辛勤除草施肥浇水,为的是自己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因此,对一些私人性的blog来说,删除那些恶意的、偏颇的甚至是无建设性的回复,不仅仅是技术现实,也是道德现实。

这样我想到客齐集上论坛开始的时候,各种充满谩骂的帖子出来,真让人沮丧。而更有以“不准删此贴,删了就是心虚”为标题的留言,对于论坛的管理者来说,倒还真是件棘手的事情。这是套用莎翁的一句话,很代表为难的心情:删,还是不删,这是个问题

我不是学法律的,但听说过所谓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别。好似一种是以法律为准绳,有坏人钻了法律的空子,所有人都知道此人有罪,但是就是判不了罪。而英美法系用陪审团等制度,随便拉来些大家认为是中立的人,听过双方辩论,用公理心判断,觉得有罪就是有罪,没罪就是没罪,几乎没有明显的空子。

其实,对于BBS可能还更要倾向于用规则管辖,因为这是公众的场所。对于blog,我倒是更倾向于用主人的公理心来管辖:“不要给我讲道理,这里我说了算”。在人家的blog上留了言,被删了,可以到其他的BBS上抱怨,而不是在同一个blog上。这又是blog和BBS众多细微的差别中的一个。所以,我没有说过我不会删贴,我有我自己的原则,大家不要来试探,自有公论。

互联网安全真正的守卫神

keso在真王翌的blog上贴满了署名keso的留言,这事件把大家的注意力转到原本就不堪一击的匿名留言的问题上了。Blogger的成功,根基就是大胆的平衡了安全和成本:原本Trackback, 不注册的留言,乃至任何人都可以完整的拷贝整个站点内容的全文RSS,就是新一轮blog软件独特之处,实验证明,虽然spam问题日渐突出,整体上看,应用效果不错。关于Spam,我认为:

1. 提高spam的成本和降低spam的效果才是釜底抽薪。

垃圾电子邮件数量最多,乃是成本低(一个软件,一小时发个十几万不成问题),而效果好(其中链接直接促进网站流量)。手机效果数量其次,乃成本较低(一台机器,不到1毛一条),效果较好(尤其对于声讯电话,包月服务等)。骚扰电话数量再次,乃成本较高(要以专人扯着嗓子一个一个大过去),效果较差(除了被骂以外其它效果甚微)。

一日,一朋友,大叫:“我收到垃圾邮件了”。众人都笑他大惊小怪和没有见识。他补充说,“从英国寄过来的,好大一个包裹呢”。所有人都惊呼稀奇。电子垃圾邮件和平信的垃圾邮件数量悬殊的原因,可见一斑。

我曾放心的把手机号码放在我的网站上两年之久,从未收到过一次骚扰电话,倒是非常多有趣的采访和重要的朋友由此产生。在客齐集上,大家在问,如果把电话号码公开会不会有危险?真的想打电话骚扰的人,何需像邮件爬虫那样辛苦的爬,从任意号码开始,按连号一个一个试,不就有了所有的号吗了吗?何需到这里来找号码。真正对骚扰者重要的,不是号码本身,而是这个号码的主人的年龄段,关注点等信息和手机号码的匹配。做这件事情的成本就大得多了。

垃圾留言分两种。搜索引擎优化目的的居多,谓之“损人利己”。比起用复杂的给留言人制造麻烦的验证码(CAPTCHA技术),注册等,以打击垃圾留言制造者为目的,达到了更多人不愿意留言的效果,可谓扬汤止沸。
Google提倡的nofollow标签,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让其不利己,损人的就少些。对于另外一种,就是恶意冒充,所谓“损人不利己,白开心”,就算是用了验证码等技术,也不能避免。见了,删了;再见了,再删而已。好在白开心的人多没有持久地毅力和你开心下去。

2.互联网安全的守护神是人而不是程序。

整正的安全不是让坏人不能作某些事情,而是让坏人留下痕迹。举个例子,抢银行太简单,一把斧子也就干了;大街上的玻璃橱窗砸一个,随手一块石头就行。如果我们不建立警察的监督机制,而制造出火箭都打出穿的橱窗玻璃,乃是舍本逐末。现实世界的安全机制就是这样:做恶容易逃脱难。

关于客齐集的信息安全,大家都在为我捏一把汗。我的想法是,客齐集的梦想就是真实的互联网。Kijiji原本的意思就是“村庄”,村子里,在小村子里,大家互相认识,互通有无。虚假的东西,在虚拟的互联网里随处可见,而在一个泸沽湖边上40几户人家的叫落水的小乡村里就不那么明目张胆了。虚假的信息,我们首先会通过技术的手段甄别,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线下的方式,把坏人抓出来。

如果有人投诉客齐集上某消息不属实,甚至是诈骗,我会第一个拨110,第一个卷起袖子,协助用真实世界方式来处理,并将此事公布于众,让大家知道,在客齐集上发假消息容易,但是不被抓到难。如果没有这种震慑,这种教育,还是以前的那种,线下诈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天下无贼中黎叔言)让人瞧不起,而线上发布虚假信息就因为“虚拟的”而好似不是诈骗一样,甚至还以为是“高人”,那我再强的技术,除了给绝大多数的好用户不断的增加麻烦以外,也只是成为“高人”练习诈骗技巧的靶子。

拜会北京大牛归来

回到上海了,立刻想北京的朋友了。

这是我往次在北京行程较紧的一次。其间49个小时50分钟,见到了许多慕名已久但一直未得见的大牛,还有很多常年未见好友。以我的原则,任何blogger的名字都可以放心的提及(并加链接作为礼物),想必被提及者更会当作礼物,而不是隐私的侵犯,而对于没有blog的诸君,在没有明确确认之前,暂且不提。(此处省去四次会面记录)。此次概括记述此次行程,关于其间谈及的内容,多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又有了写出几篇心得的冲动。等我赶紧补了我严重的食品,睡眠不足,返回生命线以上,再详细单独撰文描述。

当blogger遇到blogger,第一次见面,却又熟识,尤其当看惯了王翌的那性格鲜明的胖胖的照片后。刚提及一事,便同时联想到另一事,这默契倒是酣畅淋漓。12点走出东方广场地下“不见不散茶餐厅”的时候,尤其是迎着朝霞到酒店班入住手续的时候,我已经非常肯定地说,我的想法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我特别欣赏王翌对这个中国互联网的草根用户的关注。“英雄常藏于草莽”,王翌就是关注草莽英雄的独一人!在现在的互联网评论圈中,有王翌是件幸事,他帮我们把视野从浪尖上跳动的小鱼,转向丰富而深邃的海底世界。作为探秘者,那里更有趣;作为渔夫,那里会有更多的收获。言而简之,和王翌以及他的神人朋友聊过后,让我形象的认识到,“会用浏览器的Back键的是高端用户,不知道浏览器工具栏左数第一个按钮是什么意思的,是普通用户”。这对于我是个颠覆性的互联网观的变化。

Keso不愧是牛人。直言不讳的说,我很喜欢keso的风格,乃一有艺术家的打扮,IT评论家的深度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也。:-) Keso活得潇洒,看东西很准,工作,生活,爱好,朋友,结合得如此完美,真是难得。Keso所关心的,的确是互联网的高端,而且能孜孜不倦的把国际的视野带给大家,是做了很好的普及工作。就像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一样,唯一正确的是多样性。我会在所有场合维护Keso做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有太多的话题不在Keso的视野内,但只有有了个性鲜明的Keso告诉大家最新的东西,有个性鲜明的王翌关注真正的草根,还有更多的多样人的加入,我们看到的才是完整的图景。对了,能为了医治生病的小狗,开车冒倾盆大雨开车十几个小时从北京到上海,并当日返回的Keso,值得敬佩。

刘韧老大乃是江湖的老大。正如横戈在刘韧《有朋友自远方来》中的评论的:

其实印象中大学毕业的时候,开始看刘韧在计算机报的专栏——都是报道IT企业的长篇、看得痛快淋漓的那种文章。记得后来还送过一本《企业方法》给以前一位做IT的朋友...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也混到这个“圈”里了,呵呵~~

我也有此感觉。当我看到刘老大风尘仆仆的感到阳光广场,我非常感动。生活就是这么有趣,从2002年办的那次微软社区聚会上一见,谁知下一次见面就是3年以后了。IT圈子里,一个明星照亮又一个明星,又启发了新的明星,直到成为浩瀚的银河。他推荐我在读《水浒》,我会照办。

第二天一早,在香格里拉高高的大堂里,见到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苗炜主编和鲁伊,尚进三位。谈及互联网的又一轮春天。当互联网遇到了真实的世界,当互联网变成和电话一样的沟通工具,而不仅仅是当作一个面具的时候,它的春天就真的来了。

其间免去了一顿午餐(由星巴克的三明治代替),和一夜的睡觉(以2个小时的小盹儿代替),倒也乐此不疲。回到上海,吃晚饭的时候,忽然想起,“咦?为什么很俄呢?”原来,今天的早饭忘记了,午饭也忘记吃了,竟在聊天时浑然不觉,直到晚饭的时候,才被我爱吃的西安哨子面的香味提醒。

注:在这个blog上面,倒是文章的质量更重要一些,望大家不用期待每日一篇了。:-)

我写blog的三条原则

  1. 关于隐私。隐私是不被别人知晓的权利。我可以决定选择写或不写任何关于我自己的信息(我的电话号码,我的邮件,我的行踪,我的想法),只要我愿意;但是我没有有权利在未经别人允许的情况下把别人的信息发布出来。
  2. 关于频度。一天一篇是结果,不是目标。写得有规律,看的人就多些,写得少没问题,但是不要奇怪为什么没有人看了。短但经常更新的blog远好过有时一些几篇,有时一断几个礼拜的。非得停顿,先贴个OOB(Out of Blogging)出来。
  3. 关于内容。只写真正关心的东西,写细节,多链接,不转载。

我很喜欢2002年2月发表在A List Apart的一篇文章:10 Tips on Writing the Living Web,非常受用,我常重温这篇文章。不时会陷入一种状态而使写blog变得对自己不那么有趣,对读者更加无趣。文章中很多点,很能帮助自己校正方向。

注一:今日会见余波,王翌,鸣谢两位慷慨招待,并陪我深巷夜访高人,拜谢了!

需要每天都写blog吗?

最近关于blog是不是任务blog该不该放假等等的高见很多,我在这里也凑个热闹,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历。

先入为主的印象

俗话说先入为主。当我接触blog(大约是2002年七月初的时候),我看到的对blog的定义就是“按时间顺序排序的每天更新的个人记录”。对于我来说,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是,写blog,天经地义就是应该天天写的,不天天写,还叫blog吗?现在反过来想想,谁规定了一定要这样了?一个月写一篇,算不算blogger?看来是我的老思想旧观念在作祟。现在我开放多了。凡是使用blogger工具的,或者凡是上网写东西的,或者提供了RSS的,哪怕自始至终只写过一篇的,只要他说自己是blogger,我也就承认他是blogger了。倒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来要求别人,不过对于我,还是挺坚持原来的想法。

顺便说一句,我当时听到blog的起源的故事是这个版本

blog工具和概念早已有之。只是在911事件以后,美国社会更多的人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开始更倾向于关注内心的世界,而不是物质的世界。从2001年的911以后,非常多的人开始写blog记述刻骨铭心的对亲人的思念,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时事/政治的关心。于是在2001到2002年间,blogger群体在美国迅速壮大并席卷全球

无从考证此观点是否站的住脚,现在也没有人提这个故事了,至少听起来有些道理,于是,我就信了。

每天最多写一篇

我在开始写blog的时候,我给自己订了一条准则:一天最多只能写一篇blog。这听起来很有趣,因为更多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至少写一篇。我这样定的原因是,希望不要过早把自己对于思考和分享的激情燃烧完。有时候如果有太多的话题,我会写其中一个,把另外的记在列表里,在没有什么好写的时候拿出来作为素材,我的列表总有几个话题候备选,才有了接近三年的细水长流。直到我写了519天以后,我才决定,放弃一年半前的那个死规矩。因为我知道,每天写东西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我不会轻易停下来了。结果是,截至今天,在过去的972天中,我写了982篇英文的blog。

对于blog的频度,每人的想法不一样,态度不一样,像我这样的,行为艺术的成分大过blog的成分了,不足取。

最痛苦的时候莫过于怀疑

其实,写blog坚持一周很容易,坚持一年就难了。难倒不是难在坚持。最难的时候是在问自己:我这样做有意义吗?我记得开始的时候,我的blog是放在自家的书房里的,子域名http://home.wangjianshuo.com中的home,其实就是为了区分里的这台,和在机房里托管的那台http://www.wangjianshuo.com。刚开始很开心,但是当两个月以后,自己也开始郁闷起来:每天24小时的开机,付着电费,忍受着热量和噪音,难道就为了100不到的访问量?一关机就有人告诉你说不能访问,开着又实在没有太多的人访问,最终结果,还是托管了了事。写blog有何尝不是这样呢?写给谁看呢?

现在,我知道写给谁看了。wangjianshuo.com下面几个服务器加起来一个月一百万的页面访问,每天都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IP访问(多谢Google),我估计坚持下去还容易些,但是,最艰苦的时候,就是那漫长的丑小鸭还没有变成天鹅的时候。

两个字:积累

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我是非常建议大家不要把blog看得太严肃的,有个地方可以写些东西,而不用考虑什么HTML, FTP的,是blog带给大众的最大裨益。而我自己,对待blog过于严肃的。我的一个基本的生活态度就是坚持和积累。我表达这种生活观念的一次尝试是:气球碰屋顶

长话短说,故事就是,有天晚上在上海科技馆开会,我用一段一段的塑料绳,不停的分拆,不停的接,低着头不问结果的干了四个多小时,最终,气球可以到达上海科技馆的屋顶 – 估计有八层楼高吧。说明的道理就是,只要我知道做一件事,是帮助自己在往我要的方向前进一步,无论这一步多小,都应该去做,坚持做。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更相信,只要不断地积跬步,至千里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对于项目有时间的要求,对于自己个人的积累,我至少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吧。唯一的问题是,现实的事情,因果关系不像在气球下面只要接绳子气球就一样升高这样容易看得清楚罢了。

我半开玩笑的说:我写blog的初衷,就是某天,如果我需要发简历的时候,我有一个地方可以发而已。Blog不就是个人的简历吗?最强大的简历。当一个人在著名的公司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公司为他戴上的那一顶光环,千万不要这时候,以为那光环就是自己的。而只有自己的积累,这光环才是别人拿不走的。

天哪,啰里啰唆都说了写些什么呀。跑题得一塌糊涂。见谅。

还有些观点,有些文章可作参考(英文):

注一:我可爱的太太终于又开始写blog了,大家来捧场。我最喜欢的文章有这么几篇:《后成长时代》《生命中哪些是质地、哪些是图案》《blog的荒芜》
注二:明天去北京,拜会北京IT全各位大牛。
注三:我最敬佩的刘老师的”捐献时间,分享幸运“活动明天在上海美罗城星巴克举行,我是非常赞赏他做的这个公益事业的。

和神话里的主角聊聊天

四月二十二日下午,几乎永远阳光灿烂的旧金山天空有些乌云,我在旧金山最高的标志性建筑Transamerica Pyramid大楼的43楼,可以看到湾区360度的景致:金门大桥,海湾大桥,海湾,远处的山,近一点的老式的低矮的小楼,以及刀切出来似的整齐的街道。。。

BV Capital

这里是BV Capital的所在地,6间办公室用通透的玻璃隔开,让人觉得任何时候都可以透过另外的两间,看到海湾的全景。这家公司很小,只有四个合伙人,几个助理,一个前台和一位科学家。中午我们一起吃的那顿饭几乎是公司所有的人员,也只用了一张小餐桌。

别小看它,除了拥有湾区最好景致的办公室以外,它还拥有N亿美金的资本,以及让人羡慕的投资纪录。BV刚刚投资了一个比较著名的网站,名曰del.icio.us。我告诉Thomas说,我的朋友知道BV的不多,但是提到del.icio.us的投资商,知道的就多多了。

刚刚吃过午饭,已经两点多,Thomas问我,还记得RojoChris吗?我说“当然。不过还没有约时间。。。”。“我帮你约好了”Thomas的得意的变戏法一样的递过来一张写着地址的纸片。“他在等你”。

Rojo

5分钟以后,我出现在一个空旷的厂房里面。那里实际是AT&T的某个中心,一楼没有装修,抬头看到错综复杂的不加掩饰的空调管道,回过神,Rojo的创始人Chris已经出现了。

Rojo的办公司就在这仓库里。层高出奇的高,面积出奇的大,全部的员工(约么七八个人吧)把自己的办公桌零散的放在仓库里,中间没有隔断。让人感觉好像是一家建筑师事务所一样,旁边还有很空的地方,我是花了些时间才从门口走到他们放满电脑的桌子前的。BV Capital刚刚宣布了对Rojo的投资,除此以外,Rojo的投资人还有一个我听说过,他就是著名的Marc Andreesen,Mosaic,也就是后来的Netscape的作者。当年的Netscape对IE一战,领军的人物就是Marc。估计Netscape的上市,不但使全世界IT圈子的人跌破了眼镜,也让Marc有了更多的资金,可以在十年后来关怀一下Rojo这样的小公司。

坐在Chris的狂大的显示屏前面,Chris介绍Rojo的想法的时候,顺便提起了Six Apart。我很感兴趣,说我三年里面每天都在用MovableType,几乎是除了Windows之外用得最多的软件。Chris大为惊奇,指着进门的方向,说Six Apart就是这个方向,大约2个街区。他非常得意地说,我的朋友都在这个区。“Feedster在这个方向,大约4个街区Six Apart那边,我们对面就是Flickr。有兴趣参观一下吗?”Chris一脸兴奋的说着,随即开始拨电话。

Six Apart

有一点点下雨,旧金山的风大起来还真不好受。不过真的是两个街区。没几步路,我和Chris就来到了另外一个仓库门口:一个两层的美国标准大卖场的样子,在有坡度的街上开了个单扇的小玻璃门。Chris说到了,我才注意到门上用纸贴着个熟悉的暗绿色的牌子:Six Apart

顺着狭长的走道到了二楼,豁然开朗。我的感觉是:又是一家装潢公司。这个仓库的层高不高,但用精致的木条,裸露的红砖和玻璃隔成几个区域。Chris作了介绍后就消失了。而我,见到了传说中的MenaBen ==- MovableType的作者。

让我挺难相信的是,他们两个那么年轻,比我的年纪稍小一些,Mena像是非常普通的美国女孩,而Ben比Mena更加害羞,这倒是让我觉得有些局促。还好,等健谈的Six Apart CEO Barak加入的时候,聊的内容立刻开阔起来。我是非常佩服Mena的,在MovableType 3.0推出的时候(也就是开始收费的时候),整个用户社区几乎被反对声,质疑声,甚至是谩骂声淹没。我记得当时Mena的几篇blog,和所有的人沟通MT的转型,MT的未来,以及社区的未来。这些坦诚的blog文章很奏效,不久,Six Apart就有被狂热的拥护者(其中还有一个叫王建硕的)捧到天上了。关于Mena对于危机处理,我一定要专门做一个案例研究。他们带领MovableType一路走过来,推出了TypePad.com,完成了从免费软件到付费服务的转变,还一口气收购了Liver Journal,设立了日本和欧洲的分公司,融资一轮又一轮,让人刮目相看。现在,正是Six Apart如日中天的时候。之后我参观了他们的小团队 – 做MovableType的,做TypePad的,LiverJournal的,还有小小的Market和销售团队。

更多的神话中的人物

从Six Apart出来,天色已晚,而且下起了雨。我和另外一个来自本地大学的朋友在Six Apart附近的星巴克开始聊天。回想这短短两天的工夫,在一个小小的湾区,已经还见到了数不过来的神话中的人物:在eBay的总部客齐集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evite.com的创始人Josh,他现在在负责客齐集欧洲;在Campbell的星巴克,荣幸的和易趣神话的缔造者邵亦波聊了聊客齐集在中国的发展;和eBay的创始人通了电话,记住了一句话 “互联网需要真实的人的声音”;在离开湾区的最后一天上午,和Jambo.net的创始人Charles和Jim一起吃了早餐,并获得Jambo T-Shirt一件;而BV Capital的盛情的Thomas,当年自己也自己创建了eGroups,后来就成了现在的Yahoo! Group。回想到去年冬天看到的heypix那两位精力旺盛的James和Eric,我不禁在想:怎么每个人都这么牛呢?

感想

总结我的感受,可能是这么几条:

1)租个仓库做软件公司的场地是个不错的主意,北京的798区域和上海的苏州河沿岸还是有些物美价廉,又感觉的地方的。

2)网站群的存活比单个网站容易很多,大家可以聚在一起,端着咖啡杯就可以到另外一家公司串串门,新想法的产生,合作的达成,都容易很多。

3)找钱容易(湾区很多人嘴上都挂着的话)对促生这些小公司还是很重要的。我记得在上海,我办个摄影展,跑细了腿只有慷慨而有远见的UUZone愿意赞助(谢谢呀)而在旧金山,我提了一个在中国办个小型的blog会议的想法,就立刻就有了赞助商。所以我现在的咖啡豆计划就是自告奋勇的做这样的“冤大头”赞助商,希望可以让一些大学生获益。

4)IT评论是生态系统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那么多本地的IT报纸关注着这些小公司的诞生,成长,新产品的发布,像小蜜蜂一样让想法和投资联姻,让产品和市场结合,估计他们也在痛苦的挣扎生计呢。我在过去中国十大软件园两年的巡回,已经看够了负不起电费的软件公司了。一个几个人的公司,在IT评论文章的放大镜的帮助下鼓捣出来的声音,已经比我们大型软件公司大得多了。所以,我非常钦佩最近Donews(五年不容易呀), Isaackesoowen云深志东等诸多独立IT评论人的努力。只是建议我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本土的小公司,都来做那可爱的授粉的小蜜蜂。

5)互联网历史上象星星般灿烂的明星,以及自己都不是到将来会成为更加耀眼的明星的人们,在近距离接触的时候,都觉得很熟悉,在他们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很多我周围的朋友的影子。在中国,出现这样的明星,就是需要那么一点执著,一点点资金,和几只蜜蜂。

结尾

和一些神话里的主角聊聊天,谈话的内容也许没有什么稀奇,而是这聊天的本身已经是一种启发。我所敬佩的刘老师说过“当很有成就的人站在JA活动的讲台上,一句话都不用说,这对大学生已经是一种启发了”,他们已经看到,成功离自己不是想象的那么遥远了(注:Junior Archivement是将有成就的年青人和大学生,小学生交流的项目)。而我,就好像那个受启发而兴奋的大学生,在神话的王国里转了一圈,心满意足的,带着香甜的回忆回家了。感谢所有人的慷慨招待!

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

“凡我们所为之事,从未被人理解;一直是这样:要么被赞美,要么被指责。”尼采《快乐的科学》第264节

关于争论

我们已经熟识的争论,大的门户上面匿名的“我也来说几句”就是典型的战场。每当阅读关于此种话题的争论(或者说吵架,谩骂),没有一次不让人烦躁和沮丧:

例子一:北京好还是上海好?
例子二:Linux好,还是Windows好?

好不热闹!其实,每个人的言论,无论内容如何,从未被人理解,其实,匿名的社区里,除了那孤单单的支言片语,也没有更多的信息帮助人理解。跟贴的人,要么赞美它,要么指责它。

以关于上海的讨论为例

结束了5天的旅行,回到上海,在一家陕西面馆里面吃了顿美味的西安哨子面,心满意足。可爱的老婆说,还是上海好。我说,十年了,我们还不会说上海话,是不是还是对这个城市的文化有抵触呢?可爱的老婆说:我还是不喜欢说总说上海话的上海人。不过每个人眼中都有自己的上海,谁说上海只是上海人的上海了?我喜欢我眼中的上海。

这就是观点的语境。说上海好的人怎知道,当自己享受便利的罗森的时候,在同一个城市,某位游客受尽了传说中排外的上海人的嘲笑;而另外一个讨厌上海的人埋怨上海菜实在无法下咽的时候,可能在同一城市里,还有初恋的情侣在浪漫的地道上海厅里享受他们从小就喜欢的美食。所有的言论,没有人愿意花心思去了解作者的经历,作者的心境,只是简单的要么赞美它(“是的,说到我心里了”)或者简单的指责它(“这人怎么这么偏激!”)

关于不同的观点

我们都是盲人摸象故事中的瞎子。虽然有人可能天生聪颖,摸到的部分多了些,但还是不可能经历一切。我曾经是Linux爱好者,加入微软才了解到里面有那么多的聪明的人和正义的想法。现在离开,又有些新的想法。否定的否定是痛苦的。最终,趋于可以理解一些想法。在看到网上辩论(或者说有时像骂街似的喧闹)时,恍然觉得辩论的一方俨然是8年前的我,又觉得另外一方有好似3年前的我,而又有些人的说法,仿佛就是现在的我。。。就像10年前我加入到浩浩荡荡的队伍里抱怨上海不好,过了几年,当自己已经融进去了,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家,又开始感觉到她的好。其实,人的思想在变,随着自己所处的位置在变,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辩论,有时就是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或者过去的我的争论。仿照耶稣关于“谁没有罪就可以杀死这个人”的说法,“谁的所有观点在过去的几年中从来没有变化过,谁就有理由站出来嘲笑别人的观点”。

我的原则

我非常希望看到不同的观点,甚至看到把我的想法用最坏的揣测来解释。言论本身都好的,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看待,如何放平常心。观点不同,我努力去了解:现在的这个不同的观点后面的人为什么会这么想?他的“屁股”在哪里?“屁股”是指他所在的公司,所处的城市,年龄段,是不是创业过,是技术方面很强还是管理方面很强?是不是经历了我还没有经历的事情?抑或是还没有经历我已经经历的事情?当努力了解观点背后的人以后,就会平和的多。即使有时候是谩骂,也不用动怒:尝试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赞美,或者指责。

“噢。不用着急,宽容一点吧。我当时也是这样想的。”

– 或者 –

“噢。不用着急。估计我再过些日子,也就也这样想了。”

只有这样,才敢于写下自己的想法,才敢于面对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声音,才会离理想中的大智慧近些,才不至于不知不觉中,伤害了别人。

尼采说:

“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被曲解,被混淆,被中伤,被听错和未被人听到呢?这正是我们的命运啊,并且将会长期继续下去,说的保守点,也得延至1901年。不过,这也是对我们的奖赏呀,倘若我们希望别的,便不能保持自己的荣誉了!”《快乐的科学》第371节。

孔老夫子说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道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