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学吗?当然不科学了,人家是技术

我最近形成了一个自创的三分法世界观。有了这种三分法,我可以心平气和的和更多人聊天了。

我把世界分为:科学,技术,和文学三个范畴。

科学和技术

科学和技术的分别比较清晰。科学用系统化的,定量、实验的方法寻求世界运行的规律。而技术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的而发明的方法和工具。

技术为了达到目标而努力,而科学被好奇心引导,希望去了解背后的规律。我想过桥,所以造桥就是技术;我想有餐具,制陶就是技术。而科学并不保证发现立刻有什么用处,仅仅就是想研究。技术和科学,差不多是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之间的关系。

我们如果搞混了科学和技术的区别,把技术的活,用科学去衡量,就会吵架。

技术

一个危险的会导致立刻友尽,取关,互删等不良后果的话题是,【中医科学吗?】

当然不科学了,因为它是技术范畴呀。

在我的这个定义下,我发现中医还有烹饪就是典型的技术成分大一些,科学成分小一些。而且从这个维度,中医和烹饪简直像极了。

铁锅一口,加油到沸腾,加葱姜少许爆炒,可以提味。

这个食谱跟这个药方:

 生姜,不拘多少,捣取汁,入铜锅内熬浓涂患处,觉热辣难当,即愈。

难道你不觉得形似,且神似吗?

从做出来好吃的饭,还有能够治一些病的角度,中医和烹饪都是技术。

技术,但不是科学

就拿这个食谱为例子分析一下:铁锅一口,加油到沸腾,加葱姜少许爆炒,可以提味。这个技术管用吗?请不要用科学不科学来解释,只说管用不管用,我的经验是,管用的。不加葱姜味道缺一点香味;没有爆炒,香味的确出不来。

它科学吗?

如果真的要用科学来解释,我们得先有化学,知道葱姜,油,铁锅等的化学成分,然后研究这些成分在高温下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产生了什么新的物质。然后需要高度发达的医学,来理解这些物质是如何被舌头的味蕾感知的,被鼻子的嗅上皮细胞捕获的,还要研究脑神经科学,这些四面八方的刺激是如何形成香的感知的。更要研究心理学,到底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你感知到的香到底是8分香还是8.5分香?这种香在心理层面是又哪些维度组合而来的?

这一圈全研究明白了,估计要再过一个世纪,要创立很多新的学科,才有希望。但是!在这些还没有研究明白的时候,并不阻碍山洞里的原始人围着篝火,把不知某处采摘的胡椒放到刚打回来的羊肉上,并且享受一餐更鲜美的美食。

我们周围有太多的无法用科学解释但是有用的东西,越是日常的东西越难准确的较真的用科学解释。但这不阻碍我们使用这些技术。

东方曾经有着领先世界的技术成就,而在科学领域的发展就没有西方那么成体系。所以东方传统的很多东西,如果用“是不是科学”来衡量,都不怎么科学。但是从是不是有用的角度,八成是有些用的,否则既不科学,又没有实际用处,还传了这么多代,留着它干吗呢?

文学

接下来要进入的话题就更加危险了。我把既不能放进科学,也不能放进技术的部分,也就是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之用的部分,都统统放入文学这个范畴。文学这个词不准确,但是很形象,大家就当作 “像文学一样的东西仅存于人的意识之中的” 来理解就行。

我作为一个硬核理工男,是很招人讨厌的那种,总想把一切都放进科学体系里面,希望用计量,逻辑来理解世界,结果总会把天聊死。自从我开始用文学角度去理解的时候,忽然间豁然开朗。我接触到的宗教呀,意念呀,甚至占星呀,一下子就进入了我的脑子,和我内心的那个理工男和平共处了。

数学就不是自然科学

为了和我一样的硬核的理工男感觉好一点,我先说明,数学,就不是科学。或者更准确的说,不属于自然科学,顶多算形式科学。而在我的划分里面直接就归了文学体系。

之所以能想明白数学不是自然科学,是从复数开始的。根号负一,我们都知道这是想象的一个数字,不存在于自然界。根号负一不存在我们都可以接受,1,2,3,4,5 这些数字难道就真的存在于自然界吗?

我看到桌子上有三个杯子。这三个杯子是存在的,但是 3 这个概念仅仅存在于人类的脑子和意识里面,并不存在于自然界。曾经看到一本书,说文明的进步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把数字从表达中分离出来。以前甲骨文一个字,代表的不是羊,而是一只羊的意思;我有三头羊,就需要 羊羊羊 来表示,字和自然界的物一一对应。直到很后来大家才发现,可以把羊抽象出来,把这样的东西都叫羊,而不仅仅是这一只;然后把三也给抽离出来,把这么多的东西都叫三,而不仅仅是羊。这样用三这个抽象的概念和羊这个抽象的概念纵横组合,才形成了现在的三只羊的概念。

如果连数学都是文学范畴(仅存在于人的思维中不存在于世界中),我们对于那些看似不存在的东西就有了极高的接受度。

小马过河是文学。它是真的吗?不是真的。它科学吗?和科学没关系。它有用吗?有用。只要有用,拿是不是科学去衡量万物属于抬杠。

以占星为例,以前我觉得彻底不科学,但是如果有人用它来对内心的世界进行表达,计量,交流,并且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你就把它当作一个很好用的小马过河就好。不要那么较真是不是科学。

上课前要先搞清要上什么课

最终我发现了,人和人交流需要有基本语境的对齐。这就好比上课之前要先搞清楚自己走进的是什么课堂。

今天上的是历史课还是文学课?如果我以为是历史课,结果老师发了一本封神榜下来,而且开始跟我讲哪吒和姜子牙,我一定怀疑是不是我疯了就是老师疯了。我会问老师哪吒哪年哪月在哪里出生的?有没有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哪吒生前在哪里活动?老师也一定觉得这个学生没法教了。

这个冲突如果不对现在是上什么课这个问题澄清之前,根本无法调和。而现实中,大家常常对这一点差异毫无感知,结果天就没法聊了。

如果告诉我现在上的是文学课,尤其是和一群诗人一起上课,我会放下我的科学与否的有色眼镜,用文学课的语境和他交流。即使一个人说他用 “位于右肩膀上的眼睛看到了绿色的太阳从西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天空中飘满了玻璃球馅儿的包子”, 我都不会生气的,因为我知道他正在他的意识世界里面构建一个世界,并且真心的希望表达那个世界,并且让我认识他的那个世界。而我,必然会心悦诚服的接受这一个只存在于他脑子里的那个世界。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拯救一些你周围像我一样无可救药的喜欢跟人抬杠的理工男。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