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到《中国的硅谷在哪里?》,《中国企业家》的主编李岷女士约稿,希望继续写一些关于硅谷和中国的差异。我欣然从命,找了一个和硅谷类似的风景秀丽的地方(我家阳台),看着满眼的绿树,开始思考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硅谷最牛的人都在创业公司,而国内大公司对于人才的吸引力依然如旧。
最好的技术人员在创业公司的现象
在国内,大的技术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对于技术人员是有很强的吸引力,至少在我毕业的九十年代是这样。一张微软或者IBM的聘书,远好过小作坊里风雨中飘摇的创业公司。
而在硅谷,却不是这样。Google,eBay,PayPal,YouTube,Yahoo!等吸引最多牛人的时刻,是他们创业时期,或者说上市前的时期,而不是之后。PayPal是一个典型的创业公司。当PalPay变大的时候,大家纷纷离开PayPal,创建了YouTube(Steve Chen),LinkedIn(Reid Hoffman),Slide.com(Max),Facebook(Roelof投资),Geni(David Sacks),Yelp(Yelp)。。。
我们现在探究这种现象的原因。
惊人的回报
在硅谷做小公司,如果有一天能做大上市,产生的财富是天文数字,这个已经成为共识,不再多说。
最近我发现另外一个以前没有留意的现象,更值得回味。我请教一位资深人士一个问题:在硅谷公司的并购如何进行的。我得到的答案令我非常吃惊。他提到:如果一家大公司看中了一个技术型的小公司,假设这个公司除了几个优秀的人以外并没有什么资产的话,大概的价格将会是按照每个技术人员两百万到三百万美元的价格支付。也就是说,对于一个4-5个人的公司,在一千万美元左右。当然,这并不全是现金,而是以一部分现金,一部分股票来支付。前不久Facebok以5千万美金收购FriendFeed,其实就是看中了Bret Taylor等几个技术人员,当并购发生的时候,整个团队还仅仅10个人。这是一个以买人为主的交易。
如果从一个很牛的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应聘一个职位得到的回报就算再多,也不及被收购,更不要说上市的回报。这个数量级上面的差异,足够诱惑大量的真正有创业家精神的牛人。
衣食无忧后的追求
在和这些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接触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另外一个细节,就是他们在创业的时候,大多衣食无忧。作为一个像百姓网一样的创业公司,我们经常需要去寻找最优秀的人,目光自然放到了硅谷。这个时候,一个难题就是:如果一个大学刚毕业的优秀的程序员都需要很高的工资的时候,那种已经在Google或者PayPal最牛的部门工作的人需要给多高的工资呢?难道是现在所有人的工资的加和吗?
当仔细去了解和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回答让我放心了。对于硅谷的牛人,他们在前一次的创业或者在创业公司成功的过程,已经轻松得为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几百万美金应该不是一个夸张的估计。对于他们下一份工作的工资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就像一个有了些积蓄的人去贫困山区支教,这个校长应该给多少钱的工资呢?如果每个月100块还是120块中间这20块的差异对于这所学校的现金流有重要的不同的话,我想很多人会选择100块,甚至更低,因为对于他们,这个差别不大。但为什么他们还要去呢?就是刚才说到的回报。在大的公司,获得令人羡慕的固定回报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希望用同样的时间获得下一个几百万美金,或者更多,只有到“贫困山区支教”这样的地方才有可能。
股票这个神奇的东西是远期激励。每个人只有在近期(最近2年)衣食无忧,更多的钱仅仅是一个银行的数字的时候,才更容易去追求更远的回报。如果我兜里只有10块钱,就算是一年一百倍回报的投资我也不感兴趣,还是武师傅那里的烤红薯比较适合我。
中国和美国的差异
我一直主张把一切放到历史中去理解两个国度的差异。我们如上所述的两个环境都有所不同。
对于回报的部分,现在的困境在于,第一,财务服务并不成熟。财务服务是指从“天使投资人”,到“风险投资”,到中小板市场,都还在他们的初创期。这需要时间。从上千的公司中找到最优秀的那些,需要十几年的积累,才能提高他们的准确度,进而提高优秀的创业公司获得的支持。投资的试错,周期是以年来衡量的,所以积累时间需要更长。第二,中国的并购远少于硅谷,现在的门户网站和大公司更倾向于自己做一套与创业公司竞争而不愿进行收购。因为最优秀的人更容易在大公司聚集,大公司在人上面其实是占优势的(而不像硅谷,真正好的人都在外面),并且人力成本依然偏低。自己做付出的成本是真实成本乘以成功概率。在中国,就算概率很低,但人员成本在运营中的比例远没有硅谷那么高,所以才使“打”比“买”更加划算。
经过这个分析,我对中国未来非常乐观。10年前,互联网公司才开始了开始了第一轮的创富神话,再过10年,20年,当神话变成常识的时候,当我们周围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同学通过创业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创业公司会吸引更多的人。同时,再过10年,当我们现在的程序员们,系统管理员和网站的编辑们已经开始衣食无忧,但求更近一步的时候,创业才第一个成为一个诱人的选择,在不远的前方招手。
中国未来的牛人,一定会和硅谷一样,在创业公司出现。
国内多数程序员还在为生存和实现现代人普遍的价值体现(房子, 车子, 票子)而艰辛的努力, 同时具备创业精神的程序员也被现实而逼迫的失去了原有的创业热情
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我们对小公司的干预太多。至少,在贵国开一个网站需要面对的莫名期妙的困难太多了
同意上面的说法,不过这句话依然让人兴奋
“再过10年,当我们现在的程序员们,系统管理员和网站的编辑们已经开始衣食无忧,但求更近一步的时候,创业才第一个成为一个诱人的选择,在不远的前方招手。”
其实这种情况在网游业(以为仅熟悉的广州为例)已经出现了,知名公司出来找投资的时候,通常按每个核心人员每人一百万人民币左右的价格去组建新公司,比如拉 5 个人团队成立网游公司,那么投资方要投 1000 万左右才能占到 50% 左右的股份。购买已经有营利产品的网游公司,买人头的价格会更高。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需要指引:)
即便是《走向新时代》也需要“继往开来的领路人“
目前在国内想去创业公司的人无非是两类人,一类是大公司不要的,另外一类是迟早要自己创业的,O(∩_∩)O
我并没有博主那么乐观。我觉得“大公司”内部的创新将是中国的主流——以10年为限吧。
散财 散财聚人 散财聚人聚财 聚人聚财
分析的很精彩!
我在写《结网》的时候也讲了一点创新,不过主要是企业内部这种形式的,创新以及大企业对创新的侵吞,其实有很多种形式,王建硕的几篇文章很有启发,希望再版的时候创新这章能再稍微深入一点点。
中国的现状的确是恶性循环,财务服务不足,小公司风险太大,牛人都在大公司里面,什么创新都能很快复制出来,还比小公司上量更快,后发先至,小公司被搞死。除了财务服务,是不是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网民的ARPU。美国网民的数量与中国接近,但是互联网广告市场的规模确是中国的16倍,所以美国搞个小网站,有点流量,是比较容易实现和工作差不多收入的,而中国即便有了每天几十万UV,靠广告也没法生活,创业者需要突破的临界值高很多。另外一方面,中国的网游市场收入很高,所以今天很多游戏人才在创业,并且成功案例很多,是不是当创业容易养家糊口时,牛人才会大规模涌入,在这个基础上(大公司失去了人才垄断的优势),才会有超级创业明星出现?
我觉得建硕的分析还可以挖掘, 整个社会完整的社保医疗体系也是正向促进因素,他们大不了再开始上班打工去好了,而我们这边可能你输不起第一次。
我跟踪建硕blog的时候,也开始认识 russell ,他自己折腾过移动搜索,可后来他后来没有成功套现,只好去诺基亚上班去了。
http://www.russellbeattie.com/notebook/1008432.html
@Datou,你的《结网》我已经收到,非常精彩的一本书,从内容到装帧,从例子到理论都非常好!忘了发信告诉你了。以后到深圳一定去找你。
关于你说的恶性循环,现在是这样,但是我觉得会变化的。ARPU会提高的。。。还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如此说来,创业的大规模出现需要的是一整套的环境,财务服务、网民ARPU、社会保障体系,等等,现在木桶的哪块木板最短,我感觉网民ARPU首当其冲,因为做游戏的创业公司活得不错,一批无线SP也转行做游戏了,并且我看到一些小的游戏公司拿投资还是挺容易的,如果能有现金流养活自己,社会保障体系倒是不那么重要。
另外,是不是在这个恶性循环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类似创新工厂的模式的确对于聚集一些牛人,打造比较好的团队有帮助,是个过渡性的必然呢?
GCD专权统治下的国家是不可能有这种情况发生的
人人自危,连大公司都不敢说自己明年还活着,
你凭什么要求一个程序员有这么长远的眼光,有这么安逸,这么自我的选择?
目前国内IT企业的情况就是,小公司大尺度投机捞钱,大公司分散火力各方面进行投机捞钱,zf就玩命限制,靠限制,证件,审批来捞企业的钱。根本没有一个公司说是要认真做东西的,而且认真做也活不下去。
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想之所以牛人都出在创业公司是因为创业公司刚起步,表现的机会多了,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去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混吃等死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吧!
古贤说,仓廪实而知礼节。
国民收入到一定水准,有更多的社会分层时,创业成为一种类似搞发明那样的事时,一切都会出现了。
Slide 有被提到,内牛满面
你们以为在国外创业就没有风险了?
你们以为在国外创业就没有困难了?
在哪里都一样,都需要你自己把事情解决掉。
可笑之极。
国外的资金还是很喜欢进入创业公司的,不过即使这样,在国外的创业成本也是很高的。
国内资金也很充足,但是能进入初创公司的就不多了。但是优势就是创业成本低,尝试成本低。
确实哪都不容易。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被忽略了。
在国内的创业公司,尤其是没有大VC投入的小公司,生存状态是非常不健康的。在甲方极度强势的市场里,小公司员工的尊严往往不如大公司。即便是工资要求得到满足,牛人所期待的物质以外的待遇通常是很难找到的。
不, 中國的牛人數量, 質量上不及美國多, 中國的牛人入了大公司, 衣食無憂後出走回來創業的也沒有
是心態的問題, 是惡性循環
其实人都是一样的,古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想之所以牛人都出在创业公司是因为创业公司刚起步,表现的机会多了,每个人都竭尽全力去付出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混吃等死的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吧!
道德和不道德都是有传染性的
其实这种情况在网游业(以为仅熟悉的广州为例)已经出现了,知名公司出来找投资的时候,通常按每个核心人员每人一百万人民币左右的价格去组建新公司,比如拉 5 个人团队成立网游公司,那么投资方要投 1000 万左右才能占到 50% 左右的股份。购买已经有营利产品的网游公司,买人头的价格会更高。
上面这位的论断我不太同意!首先投方是在已经实实在在的看到网游行业的盈利的情况下才一窝蜂的去投的,像twitter、facebook这样新兴类型网站刚起步的情况下,放在国内吸引vc是很难的!
如果衣食无忧是创业的开始,沙特岂不是满大街都是创业人士?
并购
是创业生态的核心。
否则创业是没有生态的,不适合创业这个动物的生长,无论是野蛮生长,还是温室生长
前几天看到sina推出SAE和举办微博开发者大会的新闻,我嗅到了一种”人才回流”的气息。
从一个劲的往外企挤,到更多的考虑腾讯,百度,淘宝,新浪,盛大等国内的大公司,再到一些国内初创的小公司。
如果说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潮流,但至少人才的需求已经出现。
在中国,更多地,创业为的是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