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大学活动?

我喜欢搞大学活动。

在中学大学时幸运的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很多有成就的人,他们对我的影响持续到今天。还记得在1996年的时候,Netscape和IE的仗还没打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办讲座,讲Marc Andreessen, Jim Clark这些硅谷的的传奇故事了。我虽然从来没有在硅谷工作过,但使血液里还是有着创业的激情,与此有关。一种思想,一门科学,不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所接触,长大了在这个领域发挥的难度很大。牛顿的定律,不是经过几代的人从小的接触,就很难生成冒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土壤。JA的口号我非常喜欢:Let Their Success be Your Inspiration。刘润说过:“很多成功的人,站在学生面前,一句话不说,这本身已经对他有启发了”昨天在《金融时报》的慈善晚宴上见到了靳羽西,没说话,就已经对她所在的行业感兴趣了。这就是启发。

我原来在微软还负责了一年的微软技术俱乐部的活动,多次学校跟学生交流。虽然大学讲学有自不量力的嫌疑,但总以这句话给自己打气:“大学本来就是兼容并收、海纳百川的;多样性,多种声音,才是大学的精华。”

我的朋友都在做这样的事业。刘润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从入学准备就业》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讲过以后,一时洛阳纸贵,引起广泛关注;开复的网站上面也有推荐。他现在和开复一起合作的JA标准课程的第八门课,估计会有更大的关注。(他下周四会在同济)我只是众多做这件事情的一员。而开复,除了讲课,更写了给大学生四封信,都很让我敬佩。

客齐集的推广

现在,正好客齐集刚刚起步,需要推广,就和我的大学的想法合二为一了。此事,对客齐集有利(因为当同一系列的活动在大学里受到欢迎的时候,客齐集的名字也就进入了大学),对学生有利,对演讲者有利,所以,我乐此不疲。曾有过顾虑,是否因为对客齐集有利就不做此事,唯恐有商业作秀的嫌疑。这时正巧一次在出租车上,师傅好意的送我一本佛经,上面有“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的故事。我觉得可以拿来说服我自己,理直气壮的去做这件事情。我宁可这件事一直持续下去,而不是因为顾虑而不做这件事情。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咖啡豆的嘉宾自己出钱而不接受50元钱参加聚会,他会看起来像子贡一样高尚,但下回就再也就请不到了;UUZone赞助了我的摄影展,我在所有的场合替他们宣传他们对我的帮助,直到50个blog上提及UUZone的名字。如果UUZone谢绝了我为了感谢而做的宣传,那么,下一次再有摄影展,估计再也拉不到他们的赞助;对待“阿姨”,捐款看似更高尚,而雇她们做家务好似占了他们的便宜,其实,帮助她们找到工作远胜于施舍。微笑图书室拒绝商业赞助,拒绝为大额捐赠人建冠名的图书室,我认为是不对的。公益的事情,过高的期待于所有人过度的无私,大多虎头蛇尾。

注:Iceshow看到了最近客齐集的大学活动以及我自己的咖啡豆聚会,问道:“可不可以写写讲座的目的和影响”?此文是回答Iceshow的。

《为什么做大学活动?》上的24个想法

  1. 感谢王建硕的指导。能听到你的声音,是我的荣幸。我怕不能完全领会而慌然评论,于是只先表达我的感激。

  2. 王建硕,但是像我这样毕业了才几年的人,向高里接触不到很多有成就的人,但又不像在大学里那样有这样那样的讲座可以去参加,怎么办?

  3. blog news

    有人创立了中文的Gawker。以blog的形式快报niche market的新闻。这个形式在美国已经成功,并且群雄并且,但是国内才刚刚看到。国内blog圈子也还没有传开这个消息。Wired竟然对这样一个刚开始

  4. 你推广客齐集的方式真的很不错,而且很有技巧性。听了你的讲演颇有受益,谢谢。

  5. 我是大学社团的负责人,对于大学社团的活动,我也有一些想法。前段我们在搞一个活动,因为时间和赞助方的财务年度不符,所以赞助非常困难。同时,校内各种演讲很多,但是真正能够达成良好沟通的很少。一个演讲人面对几百人的时候,信号衰减很快。新的沟通形式正在慢慢出现,比如小规模的聚会和更加直接的方式在一些精英化运作的社团中得到认可。P2P恐怕是未来的方向。在寒假我写过一篇文章《社团作为社会软件》可能更加符合IT思维,尽管我的领域与IT关系不大。http://www.donews.net/hibernator/archive/2005/01/18/246493.aspx

  6. 微笑图书室从心底里欢迎各种捐助,包括商业和非商业的.只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有许多绕不开的障碍.有些事做了,或者正准备做,却无法大张旗鼓的宣传,这是微笑图书室的苦衷.

    当然,微笑还是会继续努力的.

  7. stonesee,我非常幸运也能为微笑加一把柴,祝她一路走下去,做得越来越好…

    Hibernate,你对现在社团的功能的总结真让我大笑了一通:

    招新,管理层换届;
    拉赞助,寻找项目;
    举行活动,扩大影响;
    总结,为新的循环作准备

    让我回想起我做社团的时候.不过,我那个时候也看到很多社团,做的事情只有一件:招新.招新结束,分好谁当主席,谁当副主席,谁当外联部,宣传部的头,让后,就在筹划下一年的”招新”了…想来还是觉得好笑.

  8. “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 ,我上网搜了搜这两句话,不得不赞:孔老子真乃大师。

  9. 就是阿,我们常说,一个社团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活动就是在招新。社团历史都很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alumni机制。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真想当面聊聊。

  10. 洽巧我们这两天也在纳新,hibernator的文章很有启发。其实我们把纳新放在一个长期工作来做。跟社团是不太一样的

  11. 我们也曾经也想过通过高校活动来推广网站,并且已经跑了两个高校,不过后来还是放弃了。
    我们的思路跟您不太一样。我们的思路是联合了一堆跟电子商务和网络创业的企业和个人去高校做围绕网络创业做演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这里看看:http://cy.51legou.com

  12. 单单从推广的角度来讲,一次讲座没有用,两三次效果也不大.我既然做一件事情,抱的就是一年到两年的打算.唯有两个因素才是正果:1)方向正确 2)像疯子一样的坚持.

    所谓的偏执狂,也只是因为具备两个特征才被人成为偏执狂:坚持(其一)与众不同的观点(其二).

  13. 今天有幸在复旦聆听到建硕的讲座,觉得还是很精彩的。

    就本主题,我觉得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做讲座时,我们作为lecturer应时刻怀着一份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责任感我们在建硕、刘润、李开复身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用一言一行在影响着一群又一群当代大学生。他们作为校友或者过来人做讲座,不一定只为了推广某个网站、招牌,抑或理念,更多的是在用心分享自己的心得、尽力在影响象牙塔内尚属历浅的学生。

    如果是出于这样的心态或者动机,我认为那种鞭策自己坚持做事的内在动力会源源不断地从内心迸发,化为一场场愈发精彩的讲座的策划和实现。客齐集的推出也说明了有社会责任心的人才会在自己追求成功的同时尽可能地造福于社会。

    期待来自建硕和更多人的更多精彩演讲,祝客齐集们更加成功。

  14. 作为主办的俱乐部成员,听的时候很投入,也许是我也写博客的原因,受一个同学启发,写了好长时间了,原来也想着要每天一篇,不管是技术文章还是生活文章,后来发觉自己远远做不到,不论是时间还是精力,有时候真的很崇拜你的坚持,会持续关注你的博客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