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预测,2011年将会是中国互联网继1999年,2005年之后的第三个春天。这个推论不仅仅是用差数列推出来的,而是因为这些天,我真切的嗅到了一些春天的气味,这些气味,和2004年底如此相似。
人到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起,说最近两年的互联网沉闷得很,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我就觉得这正孕育着有趣的事情,就好像沉闷得2002和 2003年一个样。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让整个行业安静了整整3年。2004年底,新鲜的东西已经开始出现,蛰伏的创业者开始活动,因为让一个有创业冲动的人忍3年是有可能的,再长下去,鲜有忍得住的人。沉闷了三年的互联网,把大家憋坏了。想干些什么,却又不知道方向;有了方向,却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不想单独行动;想行动了,却又没有足够的诱惑临门一脚,促使自己心情澎湃,毅然决然的跳入创业的洪流中。。。就这样等呀等呀,直到另外两个条件成熟。
人是互联网这个行业最重要的部分。最近的几个月,我听说的离职的人比以前一年多多。就像《中国的硅谷在哪里》这篇文章里面分析的,一个人在一家大公司里面工作超过5年,就更可能思考去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让自己当螺丝钉时候学到的东西可以用在一台完整的机器上面。从概念上讲,创业的上一步就是大量优秀的人离职,不是吗?
钱到
每一轮的创业热潮,常常伴随着,或者跟随着一轮的投资热潮。绝大多数的 VC的投资周期在5年到7年之间。上一轮的投资,收获的已经收获,失败的已经失败,可以投入精力进新的一轮创业公司中去。当新的概念出现的时候,是VC和PE活跃的时候。最近这一个月,我看到的投资的活跃程度比以前一年都多。很多新的基金成立,很多大牌的VC正在进入中国。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风险极高的VC行业,这种乐观精神正是推动科技前进的动力。VC其实一直都在寻找机会,万事俱备,只欠一个概念和一个团队。
创业风险很高,但对于有投资的创业公司,最高的风险其实由投资者承担。当有人愿意为了高额回报承担风险的时候,创业者的决定就相对容易很多。
概念到
2005我一直想写却没写的文章题目为:《Web 2.0: 我们借你的名来聚会》,Web2.0在2005年仅仅是一个聚会的名义,在这个名字下,创业者,资本,媒体在这里聚集。名义说重要却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当每个人都有聚会的冲动,只要听说某时某地有乐子的时候,就会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了。
要说概念是最虚幻的东西,却在每一轮的投资热潮中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就像2005年的Web 2.0热潮一样。最近最众望所归的概念,当属“移动互联网”,期间穿插着“云计算”等小一点的概念。概念本身并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创造现在。未来是不是“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我们不得而知,但今天就已经确定是资本,创业者,大公司以及媒体对这个未来的期待,这种热情是实实在在。赐名给我,我就火了。
成功的诱惑
还有一些和2004年类似的,就是成功模式的诱惑。最近苹果从 iPhone的升级版本到iPad的红火,Andriod手机的热卖,AppStore和其他各种类似模式争奇斗艳,云计算从概念慢慢的变成现实,还参杂着Facebook,OpenTable,Twitter等的红火以及Groupon,Foursquare 这样的新秀。。。这些美国灰姑娘的例子实实在在的搔动着大洋此岸的梦想家,就和2004年一摸一样。
似曾相识
所有观察到的的现象,都在2004年底出现过。以我为例,2004年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开始和老冒,横戈,毛向辉聚会,思考新的模式,开始第一次认识VC的合伙人(他们也是刚刚到达中国),美国的媒体也刚刚连篇累牍的报道新的互联网,中国的媒体也开始把眼光重新放回到互联网领域。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新公司层出不穷,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及媒体报道的集中爆发。想法到创业,需要些时间,创建客齐集(现在的百姓网),是2005年的事情了。
前几天北京会议不断,云计算大会之后跟着CHINICT(全球高科技创新者峰会),之后就是移动互联网大会,而最后收场的第五届站长大会,以2500人到场的规模,吓坏了长城饭店的保安,也叫醒了昏昏欲睡的媒体:醒醒!醒醒!新一轮的互联网春天正在酝酿,中国互联网的第三轮春天,就要到来。
后注:这篇文章写于5月份,因为答应了《中国企业家》李岷同学的约稿,所以等到了创业家把《互联网告别 2005派》以及这篇文章《2011年注定是中国互联网第三春》刊登了以后的一个礼拜以后,我转发到这里。本文首发于《中国企业家》。
后注二:Keso同学之后发表了很有想法的文章:《东拉西扯:2005那年》,其中不同意我对于2011年的判断:
我不太同意王建硕的2011年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春的看法,2500人参加的站长大会,跟44万消失的网站相比,九牛一毛而已。
我相对比较乐观。互联网自身有一些野蛮生长的力量,创业公司本身也有相似的力量。阮一峰在今天的blog《未完成的革命》里面所描述的150年前的铁路展示的就是这种“这是一股巨大的、难以预测的力量”。新打败旧,小打败大,这是自然规律。我(近似于天真的)信奉自然规律。
有时候,在周遭环境看起来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近乎盲目的乐观却能带人走出困境。对于互联网,我一直有着这样的乐观。
2011绝不会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三春,因为它连最重要的保障基础都没有:环境未到!
没有环境!!永远都不会有春天!!!
无破无立~除非10年后期环境有所改变
有些不敢认同。很多互联网创业的门槛都是很低的。技术门槛(Facebook做到现在这样,它的技术门槛也还是有一些,基于LAMP平台自己开发的很多系统使得它可以容纳亿数量级的上站用户又能保证及时响应性,而不是仅仅一个SNS的概念就可以撑起来),资金门槛(持续的现金流投入,维持对其他类似网站的对峙直至对方自生自灭,我私下里认为客齐集可算作这种吧,一家之言),机会门槛(入场时间和市场把握程度)等等,对于那些昙花一现式的的网站,基本这些门槛因素都不占,只是在抄袭国外的流行趋势,最典型的,就是王兴的那几个网站包括现在被媒体叫不平的美购网,被腾讯山寨在情理之中,和创不创新没有什么关系,基本能被腾讯山寨的,都没什么门槛可言。如果能拥有1到2个以上的门槛,又确有前景可言,那和是否春天倒也没什么关系。
才两年就受不了,还长着呢
现在这个势头,很猛
某党领导下的中国互联网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春天。
人到 钱到概念到这几个概念 并没有真实的可论证的数据……
橘生南方为橘,橘生北方为枳。老外的东西也要本地化。
我也一直怀疑在某党领导下的中国互联网还有没有可能有真正的春天……哈哈
互联网我印象中还没有春天呢
是啊,势头很猛
人到,钱到,概念到….但是政策或者说政府一直在把互联网往死里卡,即使会有春天,也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我觉得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更像当年的互联网,只是移动互联网还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一味的模仿,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创业可以分为原本公司的内部创业和脱落母体的外部创业,从目前看来日本公司大都采用内部创业的方法,而以色列和美国则是外部创业居多。
中国……创业环境太过恶劣。
恩 中国的互联网竞争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