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技术的网络效应

美国人都用语音信箱。这是个很愚蠢的东西,打电话过去,要留言,还要等人家回电话,回电话说不定还是留言。在中国这个人人都有手机,都用短消息,用MSN和QQ的国度,语音信箱太落后了。但落后的东西不见得能够很快的被淘汰。是不是很奇怪?

语音信箱

美国开始流行语音留言的时候,还没有我们现在用的这些好东西,当整个社会都开始普遍使用语音信箱这种东西,形成习惯了,你就很难撼动。一个美国人习惯于在语音信箱中留言,是因为他的朋友的电话都提示语音留言;他经常去查自己的语音信箱,是因为他的朋友都会时不时留个言给他;而他会在别人的语音信箱留言,是因为他知道他的朋友回去查收的。

VCD

就像又一次和以前C-Cube的CEO聊天,说起当年C-Cube进入中国(C-Cube是早年所有VCD的解码芯片),本以为中国因为没有录像机的市场,可能并不会很成功,结果发现,中国的VCD机的销售量大得惊人,成为C-Cube最大的市场。原因就是美国人人都用录像机,因为有很多的录像带;大家还在生产录像带,是因为有大量的录像机的保有量。。。而中国,这个网络效应开始的时候就是VCD。

传真机

一样的道理,传真机这种东西也是个技术落后的东西,明明可以邮件的东西要打印出来,传真过去再把打印的东西碎掉,但是每个公司都有传真机,因为其他公司都有;其他公司都有传真机,因为他周围的公司都有。这种惯性,让新开业的公司也要买一个传真机。

3G

说道前不久的3G资费问题,当时仅仅分析到,固定资费是3G发展的前提,但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分析。注意,固定资费和资费下降不是一个概念。我猜测用一个包月的稍高的价格,甚至比把每兆流量降到1分钱还有用,为什么呢?因为说白了,资费不是个问题,使用量是个问题。

现在3G按流量收费,所以用3G的人不多;因为用3G的人不多,3G应用就不多,不够好;因为3G的应用不够多不够好,所以使用3G的人迟迟上不去;因为3G的人上不去,资费将不下来。这是一个死结。如果从包月开始,这个循环转起来,未来用户将会用少得多的钱,获取比现在多得多的应用。这一增一减,中间的价值落差就出来了。

技术的网络效应

我们常说一家公司的网络效应,随着使用者的增多,这个网络对网络里的每个节点的价值指数级增加,电话公司,eBay等等是典型的例子,不过放大来看,一个新技术或者老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网络效应。最近的例子就是互联网。过了二十年,如果我的儿子问我:“怎么现在大家还在用互联网这种蠢技术呀?”我的回答一定和我现在的传真的描述状况一样:因为还有很多人在这里用着它呀;尤其是你爸爸这种年轻时候就开始用,习惯改不过来的人在用呀。

大事件

要打破这种网络效应,很难。这种转变,通常伴随着一个大事件。因为网络效应一旦显现,改变个体很难改变它,只能集体改变。这个大事件,就比如2003年的非典,好像阅兵式里的一个口号,全国很多人开始在家里使用网络购物,这一个习惯改变,催生出了很多电子商务网站,这又反过来影响网民;比如台湾地震,海底光缆断了,在同一时刻影响到很多网民上的网站的改变,美国网站的替代品在那个时候获得很大发展;再比如四川地震,比如伊朗选举等等大事情,都或多或少的打破了某一个老技术的网络效应,促生了一个新技术的网络效应的形成。

社会发展的固定的步伐

在高中的时候,我就曾经冥想,为什么人类的科技的发展,总是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步伐呢?为什么爱因斯坦一定要在牛顿之后百年才生出来呢?为什么没有一种方式加速这种进步呢?我现在的思考就是,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的网络,这个网络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它像机械钟表里的齿轮一样,只能因为你走一小步,我才能走一小步,因为我走了一小步,你才可以走下一小步的方式在发展。这种齿轮的咬合,导致了任何事情,都比我们想象的要慢一些,这解释了为什么技术应用有七年之痒或者为什么世界不是天才创造的

《老技术的网络效应》上的46个想法

  1. 网络效应的可怕之处可能是大众的习惯,而不是一个人的习惯。如果所有人都用语音信箱/QQ/传真,转换成本就会大的惊人。也许真的只有“大事件”才能改变,而“大事件”又有太多的偶然性

    great article

  2. 美国人的2大东西一直不能理解:语音信息与录像带。不过老实说,这两项技术的东西其实真的很好用,特别是录像带,我甚至现在都想搞一部录像机,可以设定时间将电视节目录下来。
    想想现在中国的技术似乎太浪费了,真搞不懂的是什么数字电视机顶盒,搞得很多设备都用不了或不好用,然其中根本就没有什么点播的节目,而且从原来的17元/月,上涨到30元/月。明摆着就一圈老百姓钱的玩意儿。

  3. 如果作者本人在美国使用过语音信箱,最后感概“这是个很愚蠢的东西”,这样的观点可以理解。但看似这样的结论只是“隔岸观火”的推测而已。

    真正在美国生活过的,相信普遍会接受语音信箱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对方无法及时接听到你的电话,你可以语音留言,告诉对方你有什么事情,回什么电话等等。反之亦然。所以,语音信箱是一个可以确保对方能够知道你在找他的快捷方式。一般留言后,手机会不断提示,直到听取留言。再者,语音信箱都是免费自带的服务,而短信是需要额外收费。

    短信、MSN和QQ都是中国特色的产物。但不需要因为中国的特色,就完全否定老美的特色。

  4. 最后的三点扯到你全文的关键了。这让我想起了我的WEB2.0之路。我对它的解释是,WEB2.0或者我想作的新型网络,并不是经过了考验而真正合理的产品。包括互联网本身都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有些东西还需要有人去作出来。当一样东西代替掉另一样东西的时候,它的价值就会起到关键作用。比如互联来说,为什么国外一些成熟的应用在中国就不行,你看看中国对互联网的封锁或明或暗的打压你就知道了。所以你可以想像一样技术的普及的情况是怎样。我对中国互联网很失望,在这种严厉的打压下,阻止了我在中国互联网年成功可能性。因为假比我要办一份网络报纸,你认为在中国行吗?我本身的条件就不好,有着很多的困难。所以我对我的失败我感到可以理解。没有什么遗憾的。我尽到我自己的努力了。如果我是在美国呢。我真不知道会怎样。比如我对Twitter的推动。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想法。但是,现在我连研究这些的时间都没有了。不然,我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想法。没有了想法,没有了创新。这个市场就不会改变。创新和改变只是那些后来者的挑战。在美国,有机制促使这种挑战,在中国,强硬的国有资本,以及保护体制,使你跟本动弹不得。

  5. 语音信箱

    其实我也想用语音信箱,但问题是在中国有几个电话是支持这个功能的?等后来的手机出来了,中国就直接过渡到手机了。但手机出现之前,试问,有几部电话是支持这种语音信箱的功能的,即使有,在语音信箱的软件开发上似乎也不一样,而且,语音信箱收费吗?如果收,那我就要衡量了。你要是让我现在想,我也会明白语音信箱的价值,比如你打了几次电话对方都没人在家接,结果有人就发明了这项应用,这样你就可以不必老打电话过去看对方在不在家。这就像服务器和工作站之间的关系一样。就像WEB2.0的结构一样。

    VCD

    在国外,很多人有钱买录像机,但在中国,录像机可是高端消费品,越早的时候能买得起录像机的人是什么人?所以,国外就有很多人有录像机,当VCD出现以后,由于美国的录像市场大,各种各样的愿意不可能使消费者一夜之间都换成VCD,比如,还有很多录像带的片源可以看,而且刚新出的VCD在片源和价格上也不像今天的那样便宜吧。中国VCD的普及,首先是在价格上厂商们大站一场,谁可以想到VCD可以便宜到这种程度,当用了成本核算之后才会发现,单位成本的下降不是来自于原材料的降价,而是由于销量的提升所至,这个沃尔玛发家的真理,却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敢用,理解容易,但没人不想多赚钱有更多的利润,这导致更多的人失去了降价带来的销量这种赚钱办法。还有中国VCD影碟的盗版,为VCD的片源解决了很大问题吧。但似乎你的理解中还没有想到这层。

    传真机
    我现在工作的地方是不可能少得了传真机的,因为它不是用来传真稿件用的,它是用来签名的。如果有一天电子邮件里的数字签名能够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效力,我想传真机才算是到头了。我的意思就是说,关于传真机,你的理解似乎只停留在了一个程度。

    3G
    新爱的米斯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ADSL,没有宽带,只有3G方式的互联网,你猜3G会不会G起来。当那时还是MODEN上网的时候,谁赚贵了?还不照样按分钟计,没得法,你想英特奶特,就只能用猫。如果我推3G那搞死宽带是必定的事情。但问题是,3G的成本摆在那里,要跟已经据有一定规模的DSL的打,那样出多少血?

    最后的三点扯到你全文的关键了。这让我想起了我的WEB2.0之路。我对它的解释是,WEB2.0或者我想作的新型网络,并不是经过了考验而真正合理的产品。包括互联网本身都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有些东西还需要有人去作出来。当一样东西代替掉另一样东西的时候,它的价值就会起到关键作用。比如互联来说,为什么国外一些成熟的应用在中国就不行,你看看中国对互联网的封锁或明或暗的打压你就知道了。所以你可以想像一样技术的普及的情况是怎样。我对中国互联网很失望,在这种严厉的打压下,阻止了我在中国互联网年成功可能性。因为假比我要办一份网络报纸,你认为在中国行吗?我本身的条件就不好,有着很多的困难。所以我对我的失败我感到可以理解。没有什么遗憾的。我尽到我自己的努力了。如果我是在美国呢。我真不知道会怎样。比如我对Twitter的推动。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想法。但是,现在我连研究这些的时间都没有了。不然,我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想法。没有了想法,没有了创新。这个市场就不会改变。创新和改变只是那些后来者的挑战。在美国,有机制促使这种挑战,在中国,强硬的国有资本,以及保护体制,使你跟本动弹不得。

  6. “我们常说一家公司的网络效应,随着使用者的增多,这个网络对网络里的每个节点的价值指数级增加,电话公司,eBay等等是典型的例子”

    增长的量级不是指数级别,而是多项式级别的。参考Metcalfe’s Law.

  7. @shirley, “愚蠢”其实是自嘲的说法,就像我前不久才买回来的二手的英雄打字机,还有珍藏的5寸软盘一样,是老一代的技术的统称,并没有中国和美国之分。

    对于语音邮件,我也是爱得不得了的一个东西,很奇怪的是,人一到美国,不经意就留了几个语音邮件(因为我的亲爱的老美朋友们就是不接手机,有什么办法呢?),但是这就正是我说的网络效应的问题。语音邮件,传真机,BP机,手机,互联网,流行文化等等,都是一个网络。他的有用与否,和个体的关系没有和整个网络的大小的那么大。语音邮件千好万好,只有大家都用才好。拿到中国来,不是因为技术本身有变化,而是历史不给它一个机会,让他可以建立网络效应,所以就没有用了。我2000年第一次去美国就报了一个AT&T的有留言功能的电话回来,直到我五年前不用它,也没有接到一个正儿八经的留言,倒是各种“喂喂喂”,“建硕,怎么不说话???” 这样的留言很多,更多的就是吵杂的背景音,半分钟后挂掉。。。

    我希望表达的意思就是,不要直接比较某种技术本身的优劣,而是比较两个网络的规模,以及由网络效应带来的价值。

    不需要网络效应的,比如说洗衣机,更新和淘汰的速度显然会比有网络效应的要快。甚至于衣服和车这些东西的网络效应都很明显:我们总希望是较早拥有一种款式或者型号的人,但如果人人都穿某种鞋子,或者开某款车,它又不是我们的选择了。。。也就是,自己的选择如果和这种东西在周围的密集程度相关的物品,也可以说有些网络效应在那里。

  8. @Jacck, 倒也不是真的只有大事件才能改变一种网络效应。大事件会加速,但是要改变的,还是要改变的,只是需要时间。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到底被什么局限呢?我的猜测是:知识传播速度。传播越快,更新速度越快。这或许是为什么新技术的应用的周期从电话,到mobile到互联网越来越快的原因。

  9. @Jian Shuo Wang 呵呵,假设你有语音信箱,我可能会这样留言:“建硕,我是Shirley。刚刚看到你写的文章《老技术的网络效应》,有关语音信箱的部分有些不同的想法。你收到留言后,回给电话给我吧。看看什么出来聚一聚,聊一聊?等你电话啦!”

    语音信箱可能更多反映出来的是文化差异。老美喜欢直接的表达,有什么不能够直接talk?中国人喜欢间接的表达,似乎短信之类的文字方式更加适合。美国的手机都自动跟着voice mail功能,座机就看你自己买的时候要不要考虑这个功能。国内就算配一个有语音留言功能的电话机,估计用途也不大。

    另,习惯是一个很可怕的东东。例如,在美国,你总可以看到男士为女士主动开门;而在中国,电梯门一开,身后的男生蜂拥涌进电梯,连个先上后下的顺序都没有。在美国,更多的人用AOL;但国内用QQ或MSN。在美国,车让人;在中国,肯定是人让车……这就是习惯和国情的差异。

    不过,话说回来,相信在有生之年,无论技术如何发展,美国人的Voice Mail是应该不会替代的,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10. @shirley,我曾经坚信美国和中国的差异在于文化,但最近有很多的现象让我感觉文化的因素占得比例不大。这个可以单独写篇文章了。归根到底,技术发展历史,经济的发展历史对于社会现象的影响会更大。比如:“中国人喜欢间接的表达”,我怎么没有觉得中国人的电子邮件比美国人写得勤快呢?我怎么没觉得中国人的手机通话时间比美国人短呢?再比如说“中国人不喜欢二手”,我看是二十年前,中国不是用到特别破不舍得卖二手,特别破的二手东西不但中国人不喜欢,美国人欧洲人也不喜欢;人富了,二手的东西新了,价格不是以前那么敏感了,物美了价廉了,才有二手交易的市场,不用引用孔子老子来说明;再比如离婚率,家庭观念,如果社会福利足够好,家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个人提供快乐和亲情,而没有那么多的生产单位和经济体的作用,当人不开心的时候离婚自然容易很多;再比如中国人和孩子的关系,如果经济上孩子是由社会福利抚养,父母也是由社会福利抚养,自然会对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产生深刻变革;再比如你说的社会秩序,和人让车车让人现象,和文化有关系,但真的不是因果关系。仓廪实而民不争。在资源和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不管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很类似。我这不觉得饥饿的中国人,和饥饿的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或者非洲人会有太大的行为上面的差别,这在历史上有明证。看1790年被革命梦想冲昏头脑的法国,我们分明看到了1970年中国;看1930年的美国,分明有当今中国的影子。我觉得,从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角度来解读中国似乎更合乎道理,而不是文化。文化的确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除去了文化的不同,全人类的人性毕竟相通。

  11. 你想说的网络效应其实就是炒作的意思吧,

    我对于你所讲比较网络,而不是比较技术本身的优劣这句话就不赞同,从而根本就决定了,我和你后面所有观点的差异,你是定格在一个前题条件即,技术的网络化效应,而我是先你一步就在考虑,技术的网络的关系。我比你思考的位置靠前一点,技术和网络的效应是否成立我都没赞同,所以我当然不会在这种我认为的可以成立的假设上继续思考。

    结合实际:

    就拿WEB2.0概念本身来说,到底是WEB1.0的技术过硬,不容易让用户过渡到2.0还是因为你所谓的效应问题从而导致了这种演变的推迟。我相信,有很多原本就很美好的技术,在胎腹中就死掉,本来,如果成功的话,这项技术可以为人为人类到来很大的变化。但最终它死了,有意思的是,拿中国来说,西方用科学的力量发明了工业力量,可是中国呢?当园明园里头还有枪和炮的时候,却被西方人打了进来,一队小小的西方人就打进了中国的心脏,这震惊了西方世界,我想这一点可以回答网络效应问题。为什么枪炮在中国不能首先被运用起来?当时的皇帝考虑的是什么。当一个政治含义被历史不断的理解的时候,技术呢?技术服务于人?人对技术的追求的目的又是什么。就像现在的互联网一样,如果不是美国,我可以断言,中国不可能发明互联网。为什么中国不能发明互联网,这不是钱的问题,原子弹中国搞出来了,但是互联网呢?备案,封锁,明的暗的。也许你会认为这和技术的网络效应没有关系。但我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美国的网络效应受到了政治的影响,美国的文化受到了政治的影响,那政治是什么,游戏规则如何构成,从而决定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网络,这算不算是延伸出去的思考。要使中国的一些技术产生和美国类似的应用其实也容易,首先改什么,我这里不好说,因为各国的法律不同,而法律体现了什么,它对社会的深远影响有多大。我不知道你明白没有,很多人喜欢用文化影响人,其实真正决定这个社会秩序的是法律,而制定的人叫政治,而如何制定一部法律就叫不同的政治。而政治的目的是什么。就叫作。。。

    我想我的这些观点可以解释一些中美差异,其实,中国人美国人都是人,一些价值标准是共通的。再比如,都是中国人,北京的人和广州的人文化上又都是相同的吗?依照我的观点,要想改变一个市场,一个文化,你要抓到权力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这么简单,你有了权力,就可以改变,比如在中国土地都紧国家所有,就这一条技术含量相当高的规则,就造成了很深远的网络效应。

  12. “从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角度来解读中国似乎更合乎道理,而不是文化。文化的确重要,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除去了文化的不同,全人类的人性毕竟相通。”
    这个观点咋一看赞成。
    再一想
    额?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历史,是否已经融入到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里?甚至是否可以说经济状况与过往历史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更赞成你,社会发展是齿轮咬合式滚动发展模式。

  13. 语音信箱有一个好处好象还没人提到,过滤电话。有人来电你可以不接,要有事会留言,你可以选择在你原意的时候回电。这也给人一些余地,想好了再谈。很多美国人下班以后是不愿接和工作有关的电话的,手机也会关机。语音信箱提供的是选择的可能性和一定意义上的主动权。留言和留条子(写信)有相似之处,也是一种人情。有的话有的事不见面不对话信息却能传到,有其妙处。相信是不会消失的。

    再说了,语音信箱对很多电影是很重要的。要没了语音信箱,好多电影故事里的让人着急,阴差阳错的情节就没有了。

  14. 社会飞速发展的本质其实还是那几个传统要素:
    1、粮食产量
    2、能源产量和利用率
    3、物流运输效率

  15. 最近一百年不知是什么样的效应使得生产总值超过了以往所以社会的总和。想想这一百年的成就,照像机的发明,人类电的应用。这是什么效应,是什么驱使西方的科学进行这种创新?兴趣?爱好?政治原因?人民对科学技术的需要,其实都不是,向科学这种较为高层的东西,普通老百姓对起诉求是很少的。对世界的了解,从宏观到微观,这个过程使之产生一种叫技术的东西。其实,技术不过是对宏观或微观世界的更深入了解。在一种简单加法的应用之后,形成效应般的乘法应用,因此,这一百年的高速发展期展现了。所以,有人说,命运是轮回非常有科学道理。在下一次冲刺之前必须积累能量。这个能量积累的过程与作市场打基础难道不是异曲同功之妙吗?对于中国相比美国来说,也许美国有更多的启发者,这些启发者通常具有更好的感触。似乎在美国这样的人更多些,我不是说中国没有,但是似乎不知为什么在我印像里,美国产出更高些。这又联系到这些人才。因为这些人才是真正引领社会变革,我现在认为,一般人是不可能作到这些的。这就是我对世界是由谁创造的观点,是天才创造的。所以我和王建硕有很多观点不一致,而之所以讨论,只是在逐步验证的过程。我当然想证明我是对的。因为每个持有自己观点的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网络效应不过是对成功的一种研究之一。讨论这种话题,也许就是想换种眼光吧。

    谈到互联网市场,这种网络效应才是王建硕之所以关心的结果。但我认为,互联网在中国不会有创新。似乎一直很难解释这是为什么。这个时候再反过来看,是不是效应问题阻止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所以,接下来就问,当一个强大的力量掌握着所有的关键的时候,效应问题如何对与其对抗?因为要产生效应必须在某个环境进行开关设置,而这种权柄自然已经被当权者劳劳把持。所以,不管研究网络效应再怎么深入,你在中国始终无法动弹一步。也许你将会花上你一生的时候去论证中国到底存不存在某些不得当的限制,但是当你证明了之后又如何,面对强权,你毫无可改变的力量。这就是有人说的话,革命,革谁的命。当一个霸权至上而下的控制时,不可能向民主那样,有从下而上的反馈路径。在中国总是从上到下,难道有从下往上走的事情吗?如果有的话,会有人站出来告诉你你违法了。因为法律就是它们制定的!

    还想谈效应吗?在中国再好的效应只是梦想。看清现实再来研究效应可能更现实。

  16. 现在中国互联网的政策是,我大力支持你上网,但前提是,我帮你设置好一些东西。这样的好处是,有可以有力的控制好,预先布好局。不管上网的人再多,我只要预告把一些关键的地方作到位互联网就会反而被我所用。不如,你写篇文章谈谈,中国在互联网治理上的效应如何形成吧。如何让所有的人都相信,中国是如何的民主。这难道不是效应吗?谁有本事让普天之下的人公然欣赏皇帝的新衣?这难道不是效应吗?这也许正如你所说,你所讨论的不是在于技术本生的优劣,而是如何让这种效应根深地固的植入到每个人的想法之中。

  17. 这个好像就回答了:为什么BBS现在还能这么热,为什么blog媒体不像传统网站那样被广告商认可

  18. 现的blog还缺一样东西。跟本就没完善,当然,这是个人观点,要证明的话,只有成功的那个人才最有资格发言。可惜我估计不会有人能看到了。

  19. 这是一篇经济学要讨论的问题。
    我不赞同你的观点,认为习惯能决定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效应。其实不然,影响技术效应的因素有很多,就像你提到的经济、文化、技术本身因素等等等等。

    另外,你阐述了一些与网络效应沾边的案例,但是并没有明确你的主题。

  20.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维持客户的习惯还是要创新,具体怎么说的不太记得了。
    但我还是觉得用户习惯是最重要的

  21. 其实,从上面的回复中也不能得出一个结论,一种效应的产生关键在于一些领头人首先尝试,然后再波及更多的人。如果最先开始使用的那一批人不是出于利益关系对产品进行炒作的话,而是实事求事的去运用的话。好的产品,一定能风行。这样的列子太多了。很多人都是在看了别人在用了以后才会去尝试使用,然后对产品进行评估,从而产生自己的判断,从而对产品持续使用。所以我反过问王建硕,客集齐到到是产品不行,还是传播的效应不行。也许连个问题都还没有搞清楚的时候,就进入产品效应传播的分析为时尚早吧。客集齐中的很好吗?真的是因为用户习惯而导致发展不了吗?其实,对客集齐的思考,就是对互联网的思考,互联网本身就存在缺陷,而这种缺陷被很多媒体和炒作者有意识的忽略掉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互联网应用,可想而知,是极其脆弱的。这就产生了这些年来长久以来的各种网络效应的不同变化。即有人为因素的炒作,又有互联网本身,及这个市场人群的传播作用的不断变化。如果让我着手整个产业,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网络效应。而是改革互联网本身,从而使互联网这个产品从自身上经得起考验。接下来的步骤才是产品的销售,看看现在的互联网,还能有什么改变?当这种改变已经不再发挥什么作用的时候。难道互联网就真的没有问题了?所以,现在建立在这样互联网规则上的生意,自然不好作。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今天28号桂林的沃尔玛开业了,可是中国的搜索引擎我竟然找不到什么报道。令人失望啊。连搜索引擎的反应都这么慢,可想耐知,在这个互联网的其它效应是如何的被阻止住了。我不知道,在美国会不会这样。由这个例子你就可以看到。为什么BLOG在中国发展不了。BLOG是一个更高阶的运用。连搜索引擎这种基础应用在中国都是这种下场,更别说其它了。这样反过来讲互联网在中国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22. 今天去了桂林的沃 尔玛,太令人兴奋了!我很高兴,那看到一个真正的商家开业!我更要证明,我以前所写的文章,是如何的一一兑现的!!!!包括对互联网的预测!

  23. 我已经写了两篇关于桂林沃尔玛的文章,可惜,你没机会看呀,哈哈!

  24. JianShuo,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read your Chinese blog. Quite interesting! I have something to say about using voicemail or answering machine. Indeed, in the U.S. many people use them despite that they have cellphones. It’s not a hard and fast rule, but we tend to leave non-urgent messages on voice mail or answering machines and will call people’s cellphones only if we need to get a instant response. The reason is simple: not everyone is available to answer cellphones. People are not allowed to use them during meetings, at work, in churches or in many public places. Yet, in China (it’s very annoying too), you hear people blast loudly talking on their cellphone no matter if they are inside an elevator, the subway trains, the buses or during meetings. It’s actually very rude to use cellphones on some of these occasions, partidularly while attending classes, church services, or even wedding ceremonies. People will frawn at you if you do.

  25. 关于语音信箱,最关键的是 电话费都是包月的,不用钱。短消息是要收费di.

  26. 嗯,这个现象叫path dependence,在很多领域都有,像键盘(qwerty其实不是最efficient的排序)、VCD… 在维基上面有简单的介绍,这一页有更详尽的讨论:http://eh.net/encyclopedia/article/puffert.path.dependence

  27. 我的看法是技术是表面现象,文明程度和类型是本质,中国本质是落后文明,跟本不配亨受现有科技,因为他跟本就是没进化到这个阶段。

  28. 语音信箱的问题我想和资费也是有关的,在中国如果转入语音信箱,即使语音信箱本身是免费的,但仍然要支付通话费吧。如果再考虑长途费,漫游费的,语音信箱就会是一个挨骂的东西了。假如你长途加漫游给我打电话,我的电话提示请留言。你是不是很郁闷?

  29. 创新的扩散有很多的因素,其中受众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
    关于文章中提到的某些老技术的网络效应,还不如说人对自己熟悉技术的依恋来解释更好一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惯用技术,这也是一种路径依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