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临其境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旅行给人带来的,比增长知识更有价值的,是提供一种亲切感。

这种亲切感,如同在时空里拉了条线,打了个结,把一个遥远的国度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从此对于那里的事情开始关心起来,似乎那是自己生活的延展。

以色列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曾经匆匆的访问过,从此就一直在心里的边缘的地方若有若无的挂念着。当不时有新闻提醒自己,就会想起来自己的记忆中还有一块那里的回忆。

佩雷斯和平中心朝向地中海的一边

记忆中的以色列

这些天看到以色列又和巴勒斯坦一起霸占了国际新闻的中心版面。我就有种冲动把自己看到的以色列和新闻里的内容联系起来。这些内容,对于哪怕只呆了几天的人是常识,对于其他人来说却不太容易理解。

这种现象的例子:我直到双脚踏在柏林的土地上才意识到,柏林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圆圈 ⭕️, 而不是一条线 ;当我到了澳大利亚以后才发现那根本不是一个大一点的岛;当我到印度才知道新德里是德里市的一个区。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

这个说来话长了。在我进入以色列的时候,完全没有做好足够的功课,以至于当我的好朋友 Ami 带我去希蒙-佩雷斯总统的办公室的时候,我并没有理清楚这个常识,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下午的重要性。

以色列前总统希蒙佩雷斯,照片上的他92岁

在聊了一个多小时的人生的感悟之后,我还是忍不住问,为什么你们就是不承认巴勒斯坦呢?

佩雷斯总统的略微激动的答案是这样的:

“不是我们不承认,是他们放弃了。我们曾经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成立两个国家的议案1948年提交给了联合国(应该指的是181号决议),并且也通过了,但是他们不同意。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方案。” 

我回来以后恶补了好久的那一段历史,才大概理清楚以色列建国,第一次到第五次中东战争的过程,大致理解他的看法的来由。

以色列安全吗?

个人感觉,安全。

这既是一种理性的判断,更是一种感性的判断。

站在特拉维夫的高楼上,特拉维夫的街景尽收眼底:一个典型的欣欣向荣的新兴城市。正在建设的高层建筑比比皆是,风格也基本上是“国际现代”风格为主,就跟很多的亚洲的新城市差别不大。更多的高楼在不断的增加中。

      

特拉维夫的高楼

街头的咖啡馆,一副悠闲的样子。夜里的老城,大家在户外享受盛夏傍晚的凉风。基本上看不到任何特别的战争的影子。

走在以色列街头,如果想要强行感觉到不安全,就必须有一些想象力,在自己的脑子里面强行构想出一种战争的场面来吓唬,否则,就如同走在上海的街头,无论如何,眼前的场景很难让自己警觉起来,说服自己说这里并不安全。

很多对中国有疑虑的西方旅客,回到本国也经常发表类似的观点,就是眼睛看到的安全和脑子里被灌输的不安全之间,他们无法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种头脑和眼睛的冲突感,在刚刚进入以色列的时候还明显的存在,但是几个小时以后就完全消失。

特拉维夫的街景

数字上的安全

理性的判断其实就是用数字推算。按我这么个理工男的习惯,喜欢找一些数字,从概率的角度寻找结论。

以色列的每10万人交通死亡是3.6人,而以色列每年不幸死于战争或者恐怖袭击的平民数量,每年都远小于以色列的车祸死亡人数。而全球平均的车祸死亡人数是每10万人18人左右,中国略高于这个平均数。所以说即使加上战争因素,以色列的交通和战争的死亡的风险,也大约是上海交通事故死亡的风险的一半以下。我们总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过于敏感,却对我们身边的危险缺乏感知。

以色列的安检

我还记得我离开以色列的时候,每一个乘客都需要经过长达20分钟的问答环节。一个安全官问了我一系列的问题,基本上专注在行李是不是我打包的?有没有带人托运什么东西?我在以色列的一些见闻?估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对方是一个恐怖分子还是像我宣称的那样的一个好奇的旅客。

也就是在那次对话中我第一次听说轩达维事件。我对于问这么多问题感到疑惑的时候,安全官耐心的解释了以前30年前从约旦登机的孕妇,在不知情的时候,被未婚夫轩达维在行李里面夹带了三磅的炸弹。。。我想他或许都可以当小学老师了,像我这样的有疑问的人和他这样耐心的回答,每天出现肯定不止一次。

这个过程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当我经过20分钟的问答以后,行李上终于获得了一个像行李条一样的安检标签。我一离开安检,就开心的收拾行李上面各种没有来得及撕去的各种航空公司的行李条, 不小心把那个安检的条子也撕掉了。一只手拿着那张撕掉的安检条,我又一次开始了和那位安全官新一轮的20分钟的对话。还是那个人,但是问的问题并没有丝毫的减少。。。但是态度却依然如问第一遍一样认真。。。

据说要是安全的话,就坐以色列航空的飞机,因为以色列航空都是有防导弹设备等等。我的感知是,以色列给人的安全感和其他国家不同。很多国家的安全都是因为仇人不多没人惦记所以安全,而以色列的很多安全都是即便在仇人的高压测试下,依然没有能力突破防线的安全。一个暴漏在全球的黑客面前,经过良好测试的软件的安全性,总比没有经过测试的软件更加安全。

之后再分几次聊一下亲历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犹太人定居点等见闻。

西贡初体验

《Mojito》 里的古巴,记忆中的哈瓦那

如果想了解80年代初的中国,可以去古巴

印度,我正在接近上瘾的边缘 之一

印度,我正在接近上瘾的边缘 之二

印度,我正在接近上瘾的边缘 之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