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写作这件事儿

我关于blog商业化的三点看法

blog一千多天,经历了周围没有一个人知道blog,到blog火热的过程。对于blog的商业化这个热门话题,总想说几句,却又怕失之浅薄,一直没有动手。不过前一段在和《每日经济新闻》优秀的实习记者朱琳聊起来,无意间说出三点看法,觉得还是可以贴出来供大家指正的。

声明:在阅读完全文前,先不要得出结论:我对blog没有信心。更准确的说法是,我对三年后的blog充满信心。

观点一:不要混淆文化的热点和商业的热点

关于blog和传统的方式的不同,它的好处,它带来的变革等等,这些是blog现在热的原因。但这是在文化,或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热点,还不是商业上的热点。比照Internet的历史,从70年代末的雏形,到1991年开始的商业应用,再到1994年底的商业上的成功,过了很多年。blog不见得要同样的时间,但也决不是3,4年就可以的。

很多东东,尤其是对大众产生影响的东东,文化先行,导致普及,再到有商业模式,这是常走的路。媒体和引领潮流的人总在追求新的东西,当一件东西在文化领域不是以新锐的形象出现的时候,而是作为常识的时候,就是商业应用开始的好时机。很久没有人跑过来兴奋和憧憬向我讲一种神奇的叫HTML的语言,可以让人方便的发布信息,还有一种叫做HTTP的东东,可以让人方便的看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档了。这个时候,就是互联网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时候。

观点二:不要混淆blogger的数量和严肃的blogger的数量

现在被广泛引述的中国blogger的数量是3百万。我们无从查证这个数据。“如果其中1%的人愿意付费,那已经是3万了。每个人每月付5块钱,那也是15万了。”BSP对VC说。“像你这样的blogger,每个月付5块钱,你在乎吗?”他问我。

而事实是,这三百万blogger中,总共写过超过3篇的有多少?估计只有一半吧。试一下,发一篇,知道什么是blog了,就结束的大有人在。其中,写超过15篇的有多少?其中每周有更新的又占其中的多少?我估计全国可能是几万的数量级。中国坚持写blog一年的有多少?2年的呢?所以,当看个体的时候,觉得严肃的blogger愿意付钱,而算总数的时候,又拿来3百万的数字,这不见得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上的数据,纯属猜测,示例而已)

如果过了一到两年,当每周有更新的blogger的数量真的达到了50万,那时的blog有时完全不同的场景。

观点三:不要混淆BSP(Blog Service Provider)的商业模式和blog的商业模式

当严肃的blogger达到50万的时候,围绕blogger的商业模式就会像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人可以讲课吧?有人会来组织,并代理收费。这些人要出书吧?有书商会出书,有电视台会来搞节目。这些人要备份吧?有人会来做。这些人的方方面面,稀奇古怪的需求,就会生出商业模式出来。虽然BSP是第一种商业模式,但它远不是Blog商业模式的全部。

当Internet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Internet的唯一模式就是互联网接入。AOL,MSN都在抢这个市场,中国互联网的开创者瀛海威也从接入做起。就像那时的人想象不到现在网上拍卖也会赚钱,做网站会赚钱,连实名也会赚钱一样,我们现在也很难想出太多的模式。这些,都不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想得好的。所以,BSP先行,还会有更多的模式出来。

结论:坚持

所以,互联网的神奇所在就是,坚持是网站成功的关键。当文化上热,尝试的多,实际用的少,并且没有明确的模式的时候,你就要进入。不但要进入,而且要做好等三年的准备(包括心理的和资金的准备)。如果这时不进入这个市场,等到三年后,市场成熟了,已经坚持三年的公司会在那里享受这个市场了。互联网不是股票,盈利的迹象早,好东西大家都看得到,所以聪明不是全部,坚持才更重要。

注一:这两天Andreas又到了上海,他说道:第一代互联网就是一堆计算机,用线连起来,并说着相同的语言。第二代,有统一的表现形式。而第三代,用户成了内容的创造者。有趣的概括。
注二:Wendy的MSN Messenger 显示名改为:“人的快乐有四种:呼吸新鲜的空气,被人爱着,放弃野心,创造”。有道理。
注三:客齐集的短消息服务已经做好,还没有发布。发信息到152838(移动)或者952838(联通)发布需求信息。这个是免费的,只要付一毛的短消息费。包月的客齐集精彩商务套餐也调试结束。我们和东方网合作,发短消息swyy到1528订阅。套餐包括每月两条的《I时代》上的广告,还有短消息通知,比如合租情报等,还有客齐集客户服务中心提供的客户代表用电话,QQ,MSN Mesenger人对人的服务。25块钱每个月。注意:服务以最终推出的版本为主,这里不作为产品描述,也不提供任何承诺或保证。:-) 大家可以帮我出出主意。
注四:和团队的李佳,泰琳,登甲等讨论了客齐集的文化,隆重推出这个口号:“网络-同城-生活”我们希望它能承载我们的本地化(将来细到小区,楼宇)以及围绕生活的类目的特点。我还是很喜欢的,大家觉得呢?
注五:晚上和来上海的刘韧老大聊天,他也是认可我讲团队透明化的想法,我希望把客齐集的真实的想法透明的给我们的用户看,有些东西可能会成功,可能会失败,但过程是最有趣的。比如我对7月中旬客齐集在超市里面试点的“客齐集生活卡”就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大家捧场。刘老大欣然同意我公开他和keso身着客齐集T-Shirt的照片。天呢。我们的广告都做到他们的身上去了。哈哈。刘老大还是鼓励做正确的事,不要急功近利,以长远的眼光做事情。很受用的。

今天是我写blog的第999天

在我写第一篇blog的时候,我不知道在999天以后,我还在写。这够疯狂的。

我干的疯狂的事不少,但持续999天每天都干一件事情,倒是从来没有过的。

回想2002年9月11日,自己高高兴兴的在自己卧室的破电脑上架起了MovableType,并且将wangjianshuo.com的域名的子域名home.wangjianshuo.com指向这台电脑,我的blog就开张了。现在,我的那台劳苦功高的电脑已经卖掉,估计正在被人用来学习打字。同时home.wangjianshuo.com挪出了我的卧室,放在专业一点的托管商那里。

变化还不止这些,其间,整整的999天,留下了999篇英文的blog和64篇(包括这一篇)中文的blog。刚刚看了一下,5月份的页面访问量第一次突破了一百六十万次/月,真有点让人不敢相信。

999是个好数字,看来我总得写点东西,就作纪念吧。

关于技术

  • 我建议尽早注册个自己的域名来写blog,如果真的严肃地来写的 话,几十块钱每年从长远的考虑还是值得的。在自己的域名上写blog,归属的感觉,以及灵活度都很不一样。
  • 不要太考虑花哨的功能。内容是最重要的。当然如果真的喜欢加各种各样的功能,比如说自动把 :-) 变成笑脸了什么的,也不错,就是别太把自己当成一个blogger,当成个geek就好了。
  • MovableType是非常优秀的软件。我用了999天,越来越喜欢。不过我还没有急于从2.66升级到3.16,因为blog优秀与否,跟所用的软件版本关系不大。
  • 如果要用跟踪工具,AXS Tracking是个我见过得最好的选择,我一直在用。

关于内容

  • 细节比记事重要。去个地方,写“我”在这个地方的发现和感触,远好于一个完整的目的地指南,因为随便买本书都可能比这些文字有用,而自己哪怕只是在北京看到的一片叶子,记下来,才是blog总最能打动别人的部分。生活的细节,才是真正能打动人的东西。
  • 人的感受重过说理。无论自己的喜,怒,哀,乐,无论对于自己再惊心动魄的感情,也大不过古人。这点小小的感情,写出来,给自己看未尝不可,放在blog,窃以为不是明智的做法。既然公开的写出来,至少要对读的人有一点点帮助。
  • 诚实。可能有些东西不便去写。那就不要写。但千万不写一句自己知道是假的东西。

关于频率

  • 保持一个频率。不要变化。或许是一天一篇(像我的英文blog)或许是几天一篇(像我的中文blog),但是维持这个频率,让有兴趣的人可以预测你的频率,他们就会常回来。当他们了解了这个频率,他们的期望和你写的东西就会一致。如果只是写给自己看的blog,不用在乎频率,当然也不用期待更多的访问量。这不关乎对错,只在于自己的选择。
  • 当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某些时候更新(比如到了没有互联网的地方),事先告知。而不能及时更新的原因,通常是最有意思的故事。

关于风格

  • 没有人真的关心“你”今天干了什么。不用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告诉别人为什么这很重要
  • 写任何东西,给自己一个写的理由,也给读者一个读的理由。如果找不到任何理由,很有可能写出来的东西,只是无病呻吟。
  • 要充满激情,只有对自己写的东西有兴趣再写,只写真正重要的东西。

关于隐私

  • 隐私是不被了解的权力。任何人可以选择自己公布自己的一切,这是这个人自己的选择。
  • 如果公布别人的任何信息,比如照片,行程,聚会,甚至家庭住址,电话什么的,就是对别人的隐私的侵犯,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和当事人确认过才可以。通常,blogger对于隐私的定义会宽松很多。

关于信誉

  • 多给链接。有可能的情况下,多给朋友以及不同意见的“敌人”链接。链接是一个blogger能够给予另外一个blogger最好的礼物。每个写blog的人(注意,不是每个人)都希望被注意。将心比心便知。
  • 正确的使用别人的文字。只转述部分内容,并提供到原文的链接,而不全文拷贝。通过给别人链接,让自己的读者到别人的网站上看原文,看原文的评论。这不但是法律或者道德上的要求,更是建立自己的信誉的方式。一个人只有通过给别人他们应得的信誉而建立自己的信誉。

关于评论

  • 保留所有的评论。我坚持留下所有的评论,只要评论本身是可读的,而不是垃圾留言或者不小心的多次留言,就尽量保留。
  • 不允许攻击个人。批评,我鼓励;攻击个人,不允许。基本的原则是,任何人有表达自己权力,但是不能通过人生攻击伤害别人的表达自己的权利。

关于心态

  • 当浏览量慢慢的大起来的时候,一定要清醒。我尽量不要因为看的人多了,而失去自己的声音,变成了一份报纸的记者的口吻。当知道了自己手中的能量在慢慢变大的时候,或许会不经意的给朋友的链接减少,或许会掩饰自己的无知,或者装作很高尚的样子来评论一些事情,这些都是将自己的读者赶走的好办法。
  • 轻松的说话在喝下午茶的时候谁都会,但是得知台下坐着一礼堂的人,还能以喝下午茶时的神情讲话,不但是心态的问题,更是能力的问题了。这种能力,是需要努力积累,不断自省的。

这些经验,对我自己有用,并不见得每个人都可以用,仅供大家参考。祝大家生活愉快,blog愉快。

删,还是不删,这是个问题

今天删除昨天的blog上留言一条,其中看到“缺失道德的调梁小丑而已”等字句,并且用了假名,假邮件地址。在此,重复我的原则,“批评,没问题;批评别人,不可以”。

我一贯的原则是,任何的留言,我都是欢迎并感谢的。只要内容可读,并促进有建设性的讨论,不同的意见,是blog中可以看到的最最珍贵的形态。但是,不允许人身攻击。有句俗语,不要提及别人的名字,除非是在赞扬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说你的观点,不必辛苦举证别人的人格的问题。

我在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中讲的被误解时的心态;而我们又何苦去误解别人呢?虽然很多观点很在理,如果带上了人身攻击的哪怕一个字,也就永久的关上了沟通的大门。

尼采还是有句话说得有道理的:“要破坏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歪理为它辩护”而这几字的人身攻击,便是那帮你辩护的歪理,让观点立刻站立不住。

张锐在Blog上删回复是不是道德踩线中说:

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是公器,是广场;BBS是社区,是宗族祠堂;blog却是每个blogger的私家花园,blogger辛勤除草施肥浇水,为的是自己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因此,对一些私人性的blog来说,删除那些恶意的、偏颇的甚至是无建设性的回复,不仅仅是技术现实,也是道德现实。

这样我想到客齐集上论坛开始的时候,各种充满谩骂的帖子出来,真让人沮丧。而更有以“不准删此贴,删了就是心虚”为标题的留言,对于论坛的管理者来说,倒还真是件棘手的事情。这是套用莎翁的一句话,很代表为难的心情:删,还是不删,这是个问题

我不是学法律的,但听说过所谓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别。好似一种是以法律为准绳,有坏人钻了法律的空子,所有人都知道此人有罪,但是就是判不了罪。而英美法系用陪审团等制度,随便拉来些大家认为是中立的人,听过双方辩论,用公理心判断,觉得有罪就是有罪,没罪就是没罪,几乎没有明显的空子。

其实,对于BBS可能还更要倾向于用规则管辖,因为这是公众的场所。对于blog,我倒是更倾向于用主人的公理心来管辖:“不要给我讲道理,这里我说了算”。在人家的blog上留了言,被删了,可以到其他的BBS上抱怨,而不是在同一个blog上。这又是blog和BBS众多细微的差别中的一个。所以,我没有说过我不会删贴,我有我自己的原则,大家不要来试探,自有公论。

我写blog的三条原则

  1. 关于隐私。隐私是不被别人知晓的权利。我可以决定选择写或不写任何关于我自己的信息(我的电话号码,我的邮件,我的行踪,我的想法),只要我愿意;但是我没有有权利在未经别人允许的情况下把别人的信息发布出来。
  2. 关于频度。一天一篇是结果,不是目标。写得有规律,看的人就多些,写得少没问题,但是不要奇怪为什么没有人看了。短但经常更新的blog远好过有时一些几篇,有时一断几个礼拜的。非得停顿,先贴个OOB(Out of Blogging)出来。
  3. 关于内容。只写真正关心的东西,写细节,多链接,不转载。

我很喜欢2002年2月发表在A List Apart的一篇文章:10 Tips on Writing the Living Web,非常受用,我常重温这篇文章。不时会陷入一种状态而使写blog变得对自己不那么有趣,对读者更加无趣。文章中很多点,很能帮助自己校正方向。

注一:今日会见余波,王翌,鸣谢两位慷慨招待,并陪我深巷夜访高人,拜谢了!

需要每天都写blog吗?

最近关于blog是不是任务blog该不该放假等等的高见很多,我在这里也凑个热闹,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历。

先入为主的印象

俗话说先入为主。当我接触blog(大约是2002年七月初的时候),我看到的对blog的定义就是“按时间顺序排序的每天更新的个人记录”。对于我来说,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是,写blog,天经地义就是应该天天写的,不天天写,还叫blog吗?现在反过来想想,谁规定了一定要这样了?一个月写一篇,算不算blogger?看来是我的老思想旧观念在作祟。现在我开放多了。凡是使用blogger工具的,或者凡是上网写东西的,或者提供了RSS的,哪怕自始至终只写过一篇的,只要他说自己是blogger,我也就承认他是blogger了。倒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先入为主的想法来要求别人,不过对于我,还是挺坚持原来的想法。

顺便说一句,我当时听到blog的起源的故事是这个版本

blog工具和概念早已有之。只是在911事件以后,美国社会更多的人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开始更倾向于关注内心的世界,而不是物质的世界。从2001年的911以后,非常多的人开始写blog记述刻骨铭心的对亲人的思念,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时事/政治的关心。于是在2001到2002年间,blogger群体在美国迅速壮大并席卷全球

无从考证此观点是否站的住脚,现在也没有人提这个故事了,至少听起来有些道理,于是,我就信了。

每天最多写一篇

我在开始写blog的时候,我给自己订了一条准则:一天最多只能写一篇blog。这听起来很有趣,因为更多人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至少写一篇。我这样定的原因是,希望不要过早把自己对于思考和分享的激情燃烧完。有时候如果有太多的话题,我会写其中一个,把另外的记在列表里,在没有什么好写的时候拿出来作为素材,我的列表总有几个话题候备选,才有了接近三年的细水长流。直到我写了519天以后,我才决定,放弃一年半前的那个死规矩。因为我知道,每天写东西已经成为一个习惯,我不会轻易停下来了。结果是,截至今天,在过去的972天中,我写了982篇英文的blog。

对于blog的频度,每人的想法不一样,态度不一样,像我这样的,行为艺术的成分大过blog的成分了,不足取。

最痛苦的时候莫过于怀疑

其实,写blog坚持一周很容易,坚持一年就难了。难倒不是难在坚持。最难的时候是在问自己:我这样做有意义吗?我记得开始的时候,我的blog是放在自家的书房里的,子域名http://home.wangjianshuo.com中的home,其实就是为了区分里的这台,和在机房里托管的那台http://www.wangjianshuo.com。刚开始很开心,但是当两个月以后,自己也开始郁闷起来:每天24小时的开机,付着电费,忍受着热量和噪音,难道就为了100不到的访问量?一关机就有人告诉你说不能访问,开着又实在没有太多的人访问,最终结果,还是托管了了事。写blog有何尝不是这样呢?写给谁看呢?

现在,我知道写给谁看了。wangjianshuo.com下面几个服务器加起来一个月一百万的页面访问,每天都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IP访问(多谢Google),我估计坚持下去还容易些,但是,最艰苦的时候,就是那漫长的丑小鸭还没有变成天鹅的时候。

两个字:积累

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我是非常建议大家不要把blog看得太严肃的,有个地方可以写些东西,而不用考虑什么HTML, FTP的,是blog带给大众的最大裨益。而我自己,对待blog过于严肃的。我的一个基本的生活态度就是坚持和积累。我表达这种生活观念的一次尝试是:气球碰屋顶

长话短说,故事就是,有天晚上在上海科技馆开会,我用一段一段的塑料绳,不停的分拆,不停的接,低着头不问结果的干了四个多小时,最终,气球可以到达上海科技馆的屋顶 – 估计有八层楼高吧。说明的道理就是,只要我知道做一件事,是帮助自己在往我要的方向前进一步,无论这一步多小,都应该去做,坚持做。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更相信,只要不断地积跬步,至千里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对于项目有时间的要求,对于自己个人的积累,我至少还有几十年的时间吧。唯一的问题是,现实的事情,因果关系不像在气球下面只要接绳子气球就一样升高这样容易看得清楚罢了。

我半开玩笑的说:我写blog的初衷,就是某天,如果我需要发简历的时候,我有一个地方可以发而已。Blog不就是个人的简历吗?最强大的简历。当一个人在著名的公司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公司为他戴上的那一顶光环,千万不要这时候,以为那光环就是自己的。而只有自己的积累,这光环才是别人拿不走的。

天哪,啰里啰唆都说了写些什么呀。跑题得一塌糊涂。见谅。

还有些观点,有些文章可作参考(英文):

注一:我可爱的太太终于又开始写blog了,大家来捧场。我最喜欢的文章有这么几篇:《后成长时代》《生命中哪些是质地、哪些是图案》《blog的荒芜》
注二:明天去北京,拜会北京IT全各位大牛。
注三:我最敬佩的刘老师的”捐献时间,分享幸运“活动明天在上海美罗城星巴克举行,我是非常赞赏他做的这个公益事业的。

blog是草,大众Wiki是鹰

blog就像生物链中的草,一点点养分就可以生活;Wiki像食物链里的鹰,处于食物链的上端。维护一个blog,一个作者,若干读者就足够了,成本低,牵涉面小,所以生命力强。虽然每天有无数的人放弃刚刚开始几周的blog,但是更多的人又开始了,于是像草原一样,浩浩荡荡,巍为壮观。只有一个人贡献,不叫大众Wiki。大众Wiki需要更多的人,跟多的精力,以及更多的读者,所以数量就少,所以在一个领域,有了一只成功的”鹰”以后,其他的”鹰”就很难存活。像Wikipedia这样的网站,仅全球的人力,才只出了几个而已。

我所说的大众Wiki,只得就像Wikipedia这样的需要很多人贡献,集众人的力量才做得出来的浩大工程。当然,如果把Wiki作为个人或公司内部的信息发布工具(仅仅作为工具),应该还是很有前途的。RojoChris,就把Rojo网站上的几乎所有静态页面,比如Rojo TourAbout Us等全用Wiki编辑了。

我的故事,或许是通用的故事

我在2002年开始写blog,一天一篇,有人看也写,每人看也写,一晃过去了快三年。很庆幸还没有成为烈士。

我也在2003年第一次参与到wikipedia去,写写东西,结果,那只是几天的热度。

我自己架了一个,开始了一个我的城市,我的汽车站计划,结果到现在,虽然几乎每两天就有热心人上来修修补补,还是成不了规模,我也渐渐的快要放弃了,但是基于我任何URL一旦上线,决不轻易移除的原则,还是留在那里。

我的故事估计也是很多人的故事吧。

如果后面的部分

我的结论是,如果一件事情,一个网站的生存哲学是,“如果所有的人都来这里,达到一定的规模,那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网站应该多花些时间想想如何让如果后面的描述成立,而不要太专注于考虑当如果的条件成立后做的事情。如果网站的前提是,如果对于一个个人已经很有用,当有很多人加入的时候更有用,那才是比较容易的道路。Del.icio.us和365key就是这种模式。

大家都在问,客齐集一下冒出了这么多的竞争对手,大家随便写些代码就可以复制一个客齐集出来(或者说复制一个craigslist出来),你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其实,分类的想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如果足够多的人来登分类信息,足够多的人来看,那么。。。”客齐集要做的,就是把如果后面的这个条件做出来,而不是先做出个平台,等着“如果”从天上掉下来。而如何让如果的部分成立,那就是我的工作了。